期貨市場和期貨合約
admin
期貨合約是期貨市場的基本交易單位。每一張合約都確定了某一商品或金融資產的數量,而且也只能以這種數量的整數倍進行交易。一張期貨合約就是一份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確定了商品或金融資產未來具體的交割時間。(在做這一行之前,我一直以為交易各方還要簽合同,其實根本不是這回事兒。)
買賣一張期貨合約時,實際上你不用簽署律師起草的合同。實際上,你會以兩種方式中的一種履行合同義務。第一種是實際發貨或收貨。但這種方式很少發生,并不普遍。發生實際交割而終止期貨合約的比例只有不到1%。另外一種履約方式,也是你將使用的方式,就是平倉。很簡單,平倉就是在合約到期日之前的某個時間,賣出或買入之前買入或者賣出的相同數量的合約。因為期貨合約都是標準化合同,所以這樣做很容易。
某一特定交易所某一具體商品的每一張合約都是相同的,除了價格。商品與商品之間的合約細則不同,但每個市場相同產品的合約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說,每一張完整規模(full-sized)的大豆合約都是5000蒲式耳,每一張完整規模的黃金合約都是100盎司。(我說“完整規模”,是因為許多市場也交易迷你合約。比如,市場中存在較為活躍的50、33、10盎司的黃金合約,但是對于大多數商品而言,大部分的交易量和流動性還是集中在完整規模的合約上。)
每一種在交易所上市的商品的合約都有具體的等級和數量。比如,一張完整規模的白銀合約都是5000盎司、純度為99.99%的銀錠。規定要求賣方不能交割純度只有99.95%的白銀。每一張合約都是完全可互換的。一張期貨合約唯一可協商的部分是價格。
一張合約的規模決定其價值。計算某一特定商品的價格波動會讓你賺或虧多少錢,你需要知道以下內容:
·合約規模;
·報價方法;
·最小變動價位;
·最小變動值。
合約規模都是標準化的。最小可交易單位是一張合約。比如,一張紐約咖啡合約的規模是37500磅,一張芝加哥玉米合約是5000蒲式耳,一張英鎊合約是62500英鎊。合約規模決定價格波動的價值。
你還需要知道報價方法。比如,谷物報價是多少美元和美分/蒲式耳:譬如玉米的報價是5.50美元/蒲式耳,小麥的報價是9.50美元/蒲式耳等。紐約銅的報價為多少美分/磅,而倫敦銅的報價為多少美元/噸。活牛和生豬的報價為多少美分/磅,黃金的報價是多少美元和美分/盎司。貨幣的報價在美國是多少美分/貨幣單位。一旦開始交易,你很快就會熟悉這是怎么運行的。你的經紀人會告知你,你決定交易的特定市場商品是如何報價的。
最小變動價位,也稱為“波動點”(tick),用于顯示價格變動,由交易所確定。
比如,玉米的報價是多少美元和美分/蒲式耳,但是最小變動價位是1/4美分/蒲式耳。所以,如果玉米當前價格為6.00美元/蒲式耳,那么經過一個波動點后,下一個報價可能是6.001/4美元(如果上漲的話)或者5.993/4美元(如果下跌的話)。當然,價格一次變動的幅度可能超過1個波動點,所以在波動較快的市場,價格可能從5.00美元/蒲式耳跳漲至5.001/2美元/蒲式耳,但不可能從5.001/2/蒲式耳美元跳漲到5.005/8美元/蒲式耳,因為玉米的最小變動價位是1/4美分/蒲式耳。所以從5.001/2美元/蒲式耳上漲一個波動點,就是5.003/4美元/蒲式耳,下跌一個波動點就是5.001/4美元/蒲式耳。一張黃金合約的最小變動價位是10美分/盎司,所以如果黃金現在運行在1525.50美元/盎司,那么上漲一個波動點后就會達到1525.60美元/盎司,下跌一個波動點后就達到1525.40美元/盎司。再重復一次,在快速波動的市場,或者買入價和賣出價差別較大,那么金價可能從1525.50美元/盎司直接漲到1526美元/盎司,但在流動性充足而較為平靜的市場中,價格很多時候都是一個波動點一個波動點地變化。
最小變動值是由最小變動價位乘以商品合約規模所得的多少美元和美分。比如,美國一張銅合約規模是25000磅,最小變動價位是5/100美分/磅(或者說1/20美分/磅)。兩者相乘,得出最小變動值就是12.50美元(1/20美分/磅乘以25000磅)。對于谷物和大豆而言,最小變動價位是1/4美分/蒲式耳,一張合約規模是5000蒲式耳,所以最小變動值也是12.50美元(1/4美分/蒲式耳乘以5000蒲式耳)。
除了谷物之外,其他商品的最小變動通常報為“點”。比如,糖報價為多少美分和百分之幾美分/磅,最小變動價位是1/100美分/磅,或1個點。如果價格報為251/2美分/磅,你可以說銅價現在運行在2550,如果上漲1/4美分/磅至253/4美分/磅,那么就是變動了25個點至2575。
在某些情況下,最小變動幅度會超過1個點。以銅為例,最小變動價位是1/20美分/磅。變動1美分稱為變動了100個點(比如,銅價從5美元/磅上漲至5.02美元/磅,市場就是上漲了200個點),但因為最小價格變動是1/20美分/磅,所以最小變動為5個點,或者說一張合約的最小變動值為12.50美元。價格變動1美分/磅,相當于合約價值波動了250美元,變動幅度為100個點。你必須了解所交易商品的變動價值。比如,如果你交易的是大豆合約,你應該知道,大豆價格變動1美分/蒲式耳,一張合約的價值就會波動50美元,而如果你買入了3張合約,市場當天收盤上漲了10美分/蒲式耳,那么你就賺1500美元,每張合約賺500美元。如果市場當日收盤下跌了10美分/蒲式耳,你也會損失相同的金額。盡管這些內容起初看起來令人暈眩,但一旦你收到第一張追加保證金通知并重新注資,你就會很快了解最小變動值和1個點的價值。
我想起了一個有趣的真實故事,是我最喜歡的銅交易池場內經紀人喬伊告訴我的,喬伊在銅交易方式變成電子盤后就退休到了佛羅里達。當交易場還很活躍時,在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世界上最大的金屬交易所,目前被芝加哥商業交易所即CME控股)有銅交易,場內經紀人通常說“點”而不是“美元”。你可能會聽到交易者說,“今天我賺了300點”,或者說“那筆交易我虧了150點”。幾年前,有一位大型經紀機構經紀人(靠替場外打電話進來的客戶填寫買入或賣出訂單為生的場內經紀人)迫于妻子的壓力雇用了他的小舅子。這位小舅子不是那種很聰明的人,但這位經紀人覺得,要是只讓他當個文員接個電話,他也捅不出大婁子。畢竟,文員過去常常也只是通過電話接接買賣單子,然后跑到交易場填寫。
嗯,幾周下來,倒也風平浪靜,但不可避免地,錯誤還是發生了。很顯然,這位經紀人的小舅子接的是買入5張合約的訂單,但他在訂單表上填的是“賣出”。等到錯誤被發現的時候,已經虧損了370點(合975美元),這位經紀機構經紀人不得不進行賠償。收盤以后,他把他的小舅子帶到一邊,認真地跟他說:“看,錯誤發生了,還好錯誤相對還小,只有370點。事情雖然還不是太糟,但你以后必須得仔細點。我們可承受不了犯更多這樣的錯誤。”
他的小舅子答道:“你那么激動干嗎?沒錯,我是犯了個錯誤,但不就是些點數嗎?”
從那天開始,銅交易池中什么時候誰犯了個錯誤,其他家伙都會說:“嘿,你怎么啦?不就是些點數嘛!”
某些合約還有相關的每日價格限幅 ,這是在單個交易時段某個市場從前一日收盤價開始上漲或下跌的最大幅度。每個交易所自己決定是否給某種商品設定每日價格限幅以及設定多大。這種漲/跌停制度背后的用意在于緩和市場中出現的特別劇烈、高度波動或混亂的價格走勢。比如,在本章材料成稿之時,玉米合約的規則是,市場可以從前一日收盤價上漲或下跌最多40美分/蒲式耳,且前一日不是收盤在漲/跌停價。(漲/跌停走勢會使價格受到更多限制,而且限制規則會變化,所以如果哪個品種有這種漲/跌停限制,請咨詢交易所。)因此,如果玉米市場周二收盤在8.10美元/蒲式耳,那么周三它最高能漲到8.50美元/蒲式耳,最低跌到7.70美元/蒲式耳。與大眾認知不同的是,市場是可以在漲/跌停價格交易的,只是不能越過這個價格。有時市場出現戲劇性的消息或價格走勢,市場可能就會運行到漲/跌停價格,而且被鎖住或封住。封住漲/跌停的意思是,在漲停價買家(要在漲停價買入)相對于賣家太多,或在跌停價賣家(要在跌停價賣出)相對于買家太多。
比如,假設在干旱時節,氣象機構預報周末會下雨,導致市場周五下跌。然而,周末并未下雨,同時星期天晚上給出的預報是干旱會持續,而且預計下一周將創下有紀錄以來的氣溫新高。可以想象,市場可能開盤漲停,因為空頭急忙買回之前賣出的合約,而買家愿意高價買入,因為看起來將來的玉米供應在減少。假設上周五市場收盤在7.50美元,周日晚上開盤在7.90美元。那么它可以在這個價格運行,甚至當天可以走低。不過假設在7.90美元的漲停價有30000張合約買入,而只有3000張合約賣出。那么在30000張買入合約中,只有前3000張會在7.90美元成交,交易池中剩下的27000張合約就要等待。如果沒有額外出現賣出訂單,那么市場在那個交易時段就維持在漲停價上,也就是說7.90美元的買入需求并未得到滿足。然而,沒規定說下一個交易時段市場就得必須高開(周一晚上可能出人意料地下雨了),但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通常未得到滿足的買入興趣更可能會在下一個交易時段使市場跳空高開。
大多數有漲/跌停限制的市場是可變漲/跌停制度,意思是如果一個市場在某個交易時段收盤在漲/跌停價,那么漲/跌停幅度就會被調大。活牛是可變漲/跌停的市場,棉花是另外一個。比如,如果一個或多個月份的合約收盤在幅度為3美分(300點)的漲/跌停板,那么下一個交易日的漲/跌停幅度可能調整至6美分。(你可以瀏覽各交易所網頁,查看每個市場的每日價格限幅規則。)漲/跌停的情況很少見,但令市場意外的情況出現時,漲/跌停走勢也確實會發生。豬腩價格過去常常因在意外看漲或看跌的“生豬報告”公布后出現多個漲/跌停而臭名昭著。嗚呼,豬腩期貨,這個曾最受投機者歡迎的品種,于2012年退市。
我有一些最棒的故事來自場內經紀人的時代。要講一個關于討人嫌的計算機程序的幽默故事太難了。所以,接下來這個真實的故事,講的是芝加哥期貨交易所里的一些場內交易者有時是多么的勇敢。
比爾曾為我的大豆訂單奔忙(當時大豆交易講的不是多少張合約,而是多少蒲式耳),他曾告訴我一個發生在夏日的故事。那天,大豆市場達到跌停板。大豆不只是跌到跌停板,還被500萬蒲式耳賣盤封在跌停板,沒有買家進場。市場非常安靜。然后,不知道從哪兒出現一位大型“自營商” 信步進入交易池,而且大聲喊:“買入。”“多少?”他們問。“全部!”
交易池內的其他經紀人忙得腳不沾地,把全部500萬蒲式耳大豆全賣給了他。他到底想干什么?就在500萬蒲式耳大豆被買下,世界上的報價器顯示了這一情況以后,交易池內的電話就開始響起來。交易所場外,世界各地的交易者猜想肯定發生了什么事,以致有這么大的買家出現在跌停板,于是他們也開始買入。市場立刻開始上揚。當價格漲到跌停板上方5美分/蒲式耳的時候,那位大型自營商回到交易池,就在價格重新回到跌停板之前賣出了500萬蒲式耳。快速盈利了250000美元,而且只用了20秒。
在交易任何一個市場 前,你最少需要知道,這個市場在哪個交易所交易,以及交易時間、合約規模和交割月份,這時你就要重溫前文的知識。你要知道報價方法、最小變動價位、最小變動值以及是否有漲/跌停限制。你還要知道特定交易市場所接受的訂單類型。最后,你還要弄清楚你所交易的市場的保證金要求,以及經紀人收取的手續費金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