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不好時機構投資者也會疲憊不堪士氣低落
admin
我又回憶起1983年在舊金山舉辦的一次高科技研討會,參與者是2000名受過高等教育的分析師和基金經理。那里的每個人都興致勃勃、充滿自信,而當時卻恰恰是高科技股的市場頂點。
我也還記得我們曾在另一個大型城市中給一家銀行做報告,所有的分析師被帶進會議室,環坐在一張令人記憶猶新的桌子四周,但報告會自始至終,都沒有一名分析師或是基金經理提出一個問題。顯而易見,與更加驚醒的、更愿意冒險的競爭對手相比,這家機構的表現必然處于較差的部位中。交流和對新觀念的開放態度是非常重要的。
多年以前,我們為一家中型銀行提供咨詢服務,這家銀行堅持宣稱我們向他們推薦的股票應該從他們自有的、有限的核準清單中挑選。我們花了3個月的時間,每個月與這家銀行的經理接洽,并申明他們的核準清單中沒有股票能夠符合我們的選股標準,我們不得不研究他們核定的股票。幾個月后我們認識到,這些信托部門的關鍵行政人員在工作中已經倦怠了,這就導致了他們滯后的表現。
我們曾向另一家中西部的投資機構提供服務,但是這家機構對我們的服務始終持懷疑態度,因為它擁有一個如混凝土般堅定的信仰,就是任何潛在的投資機會都應該通過一個低估值模型來篩選。而不管是什么樣的低估值模型,都很少能夠顯示出最優秀的投資機會,也就是說這家機構絕不會有一流的投資結果,除非它拋棄低估模型。對于大型機構而言,這樣做絕非易事,這好比讓一名浸禮會教徒變為天主教徒,或是讓一名天主教徒變成浸禮會教徒一樣。
許多記錄平平的大型資金管理機構有這樣一種趨勢,就是辭退投資部門的負責人,隨后再尋找一名投資方式極其相似的替代者。顯然這并不能解決投資方法和投資理念方面的缺陷。洛杉磯的太平洋證券銀行是這一規則的例外。1981年7月,它整改了投資管理部門的高層,引進了一名新成員,這名新人具備截然不同的投資方式、優越的投資理念和出色的投資記錄。結果是戲劇性的,好像一夜之間就完成了華麗轉身。1982年,太平洋證券旗下的G基金在全國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