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自由兌換面臨的障礙和應對策略
蔡梓健
金融危機爆發以后,美元持續貶值給很多國家帶來了巨大的匯兌損失,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呼聲疊起,美元霸權地位受到沖擊。持有最多外匯儲備以及依賴出口的中國,受到了一定影響,主要表現外匯儲備安全以及貿易活動中的匯率風險加大等方面。因此 ,實施人民幣的國際化,將有利于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也有利于中國避免因外匯儲備縮水遭受巨額損失。人民幣國際化問題也因此成為當前國際、國內理論及實業界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
一、貨幣國際化理論綜述
(一)貨幣國際化含義
貨幣國際化是指一國貨幣被廣泛用于國際貿易的計價、結算與支付;用于國際信貸及各種金融產品計價和交易;被其他國家居民作為投資或儲蓄資產;被其他國家或地區當局作為外匯儲備。同時,貨幣國際化是一個由初級向高級、由周邊國家與地區向越來越多的國家與地區、由部分國際化向完全國際化不斷延伸和發展的過程。本質上是一國經濟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是其經濟國際化的產物。判斷一國貨幣是否國際化,一般主要有以下幾個標準:(1)該國貨幣自由兌換在國際交易支付中所占的比重;(2)該國貨幣是否發揮執行價格標準,國際清算貨幣的作用; (3)該國貨幣在國際投資中所占的比重;(4)該國貨幣是否發揮國際儲備資產的職能(國際儲備貨幣);(5)該國貨幣在國際借貸活動中所占的比重;(6)該國貨幣是否在世界范圍內發揮價值尺度。
(二)貨幣國際化的理論基礎
1.馬克思對貨幣國際化的論述
馬克思在《資本論》[1]中論及貨幣作為“世界貨幣”的職能,這是我們所見到的研究貨幣國際化的最早的成果。其基本思想是:貨幣的一大職能就是充當世界貨幣,世界貨幣的作用“是作為一般的通用的支付手段,一般通用的購買手段和一般財富的絕對的社會體現物”,它是在國際間商品交換過程中逐步產生、發展起來的。世界貨幣產生之后,反過來又大大促進了國際間的商品交易和其他經濟活動。早期的世界貨幣是由自身具有價值的黃金和白銀充任,即“貨幣一離開國內流通領域,就會解除它在那里取得的作為價格標度、鑄幣、輔幣和價值符號的地方形式,返回到貴金屬原有的條塊形式”。世界貨幣執行一般支付手段、一般購買手段和一般財富的絕對社會化身的職能。但是馬克思認為,它的最主要的職能,是作為支付手段平衡國際貿易差額。金銀充當國際購買手段,主要是在各國間通常的貿易平衡突然遭到破壞的時候。另外,它們充當財富的絕對社會化身實質是要把財富從一個國家轉移到另一個國家。2.最適度貨幣區理論
在有關貨幣國際化的理論中,由蒙代爾和麥金農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最優貨幣區理論是一大突破,特別是蒙代爾于1961 年發表的《最適度貨幣理論》[2],被認為是這一理論的代表作。最適度貨幣區理論集中考察了實行貨幣一體化的動因、收益及形成區域貨幣一體化的標準等問題。蒙代爾認為,最適度貨幣區就是有既能實現內部平衡又能實現外部平衡的相關國家所結合而成的貨幣聯盟。蒙代爾由此認為,彈性的匯率制度不適合于國家貨幣。如果區域貨幣代替國家貨幣,彈性匯率制度可實現區域的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1963年,麥金農指出,應當用經濟高度開放作為最佳貨幣區域的一個標準。他認為一個經濟高度開放的小國難以采用浮動匯率的兩條理由是:首先,由于經濟高度開放,市場匯率稍有波動,就會引起國內物價劇烈波動;其次,在一個進口占消費很大比重且高度開放的小國中,匯率波動對居民實際收入的影響是如此之大,以致存在于封閉經濟中的貨幣幻覺會消失,由此,匯率變動在糾正對外收支失衡方面失去作用,從而開放的小國應當與大國形成貨幣聯盟。綜上所述,最適度貨幣區理論中隱含著這樣一個經濟思想,即為了達到福利的最大化,整個世界經濟最終應發展成為一個統一的貨幣區域或至少是實行相對固定的匯率制度。
3.金融深化理論
一國貨幣國際化也是一國金融體系國際化,經濟國際化的過程。這一過程中必然伴隨著金融政策的完善、金融制度的改革。特別是對于金融發展程度較低、金融體系相對不夠完善(存在金融抑制)的國家,要想增強金融經濟實力,提高其貨幣的影響力,乃至最終實現貨幣國際化,首要就是調整和完善金融政策,改革現有金融制度,實現金融深化。金融深化理論誕生于1973 年,開拓性研究分別出現在愛德華·肖的《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深化》與麥金農的《經濟發展中的貨幣與資本》兩本書中。金融深化理論的政策主張是:
(1)利率自由化
麥金農和肖于1973 年認為,要使人們持有的實際貨幣有較大的增長,就必須取消對存款利率的限制,讓利率真實地反映資金的供求情況,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儲蓄與投資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