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趨勢作對 也許后果會很難看_股票知識
admin
問題的關鍵是,故事的結果是需要時間來驗證,所以在結果沒出來前,大伙可盡情想像,所以股價就高的相當離譜。隨著年報披露的進行,原先那些被賦予了高成長光環(huán)的創(chuàng)業(yè)板股票,實際的成長性并未如原來想象得那么好,平均業(yè)績增長為24%,還不如銀行板塊的業(yè)績增長。既然“故事”的結果出來了,那么也就到了曲終人散的時候了。所以說,最好不要和趨勢對抗,尤其是當某種趨勢剛剛確立之時。第二,就股價而言,當你手中的股票跌去了50%,也許它今后還會漲回來,但它要漲回到原來的價位則需要上漲100%.跌50%要比漲100%容易得多。當你固執(zhí)地守候時,你的機會成本會越來越高,你的心態(tài)也會越來越壞,非常得不償失。當然,絕大多數(shù)股票既不會只跌不漲,也不會只漲不跌。處于下跌趨勢中的股票,很像是一個落地的乒乓球,每一次反彈起來的高點都會比上一個高點要低。而符合市場趨勢的股票則是每一個低點要比上一個低點要高。
如果你是一個講求精準操盤的投資者,可研究一下市場節(jié)奏,盡可能地將損失降至最低。第三,不要用散戶的思維去揣測機構投資者的操盤思路。一般的股民用來炒股的錢,大多是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血汗錢。做股票賺錢時興高采烈,賠錢了則心如刀絞,往往在是否砍倉割肉上感到很糾結。有時會想,我拿的股票成本價在主力機構的成本價之下,他們不會砍倉割肉的,我有什么可擔心的呢?殊不知,機構投資者的錢不是自己口袋里的錢。俗話說,崽賣爺田不心疼。在機構投資者看來,當意識到自己做錯時,只有做出“不心疼”的決斷,才有資格參加下一輪的比賽,否則就會徹底沒機會了。從近一段時間,中小盤板塊下跌,銀行等低估值藍籌股上漲的市況看,不少基金顯然是在調倉、補“庫存”,如果他們不在市場大勢所趨的品種上做投資配置,那么他們的基金凈值必然受到影響。這種影響有時是要砸人飯碗的。總而言之,不要與趨勢作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