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詞-王之渙(點評賞析)
admin
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黃河遠遠地奔流在白云間,一座孤城依傍著萬仞高山。
羌笛何須吹奏折楊柳怨歌,溫暖春風不愿度過玉門關。
本詩為邊塞詩名篇,描寫了塞外關山的高遠遼闊雄渾和荒蕪凄涼,抒寫了戍邊征人的悲怨。全詩意境蒼涼,氣象雄渾。詩題又作《出塞》。
據唐人薛用弱《集異記》記載:開元年間的一天,王之渙與高適、王昌齡來到旗亭飲酒,遇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私下約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詩篇的情形定詩名高下。王昌齡的詩被唱了兩首,他在墻上畫了兩道;高適也有一首詩被唱到;王之渙接連落空。輪到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三人拭目以待。只聽歌伎唱道:“黃河遠上白云間……”這就是著名的“旗亭畫壁”故事。此事未必實有,但至少可以表明這首《涼州詞》在當時已是廣為傳唱的名篇。
詩的前兩句由近及遠地描繪西北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黃河漸行漸遠,隱沒在白云之中,一片孤城坐落在萬仞高山之下。寫黃河的名句大多著意渲染黃河一瀉千里的氣勢。而“黃河遠上白云間”,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閑遠儀態,同時展示了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塞上孤城,是本詩的主要意象。在“黃河遠上白云間”的遠大背景之下,在萬仞高山的反襯下,涼州孤城破空而出,足見其地勢險要。
第三句忽而一轉,寫所聞。羌笛所奏《折楊柳》的曲調,勾起了征夫離愁。唐時盛行折柳贈別之風,因而見楊柳而生愁,而聽到羌笛所奏《折楊柳》的曲子更會觸動離恨。不說“聞折柳”卻說“怨楊柳”,詩人用語巧妙,深化了詩意。末句“春風不度玉門關”,寫盡了邊地之苦寒。
全詩寫景雄奇壯闊,抒情含蓄深永,實乃情景交融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