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渾的詩評點,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早秋
admin
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
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
殘云歸太華,疏雨過中條。
樹色隨關迥,河聲入海遙。
帝鄉明日到,猶自夢漁樵。
晚風吹得樹上紅葉蕭蕭作響,來到潼關長亭暢飲美酒一瓢。
朵朵殘云飛向高高太華山頂,疏雨點點向著中條山頭飄搖。
蒼翠樹色隨著關城伸向遠方,奔騰的黃河水遠流匯入海潮。
大約帝都長安明日就可到達,可是今夜里我還夢想過漁樵。
本詩為詩人赴京求仕途中有感而作。詩中描寫了詩人在潼關驛樓眺望所見山野疏朗蕭索的秋日暮色,抒寫了詩人雖來京求仕,但仍留戀鄉居隱逸生活的心理,表現了詩人茫然的思緒和隱微的愁情。闕,宮闕,這里指都城長安。潼關,在今陜西省潼關縣。驛樓,供朝廷官吏旅宿的驛站。
首聯以簡練的筆墨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圖。“紅葉晚蕭蕭”,寫景之中透露出一縷悲涼的意緒;“長亭酒一瓢”,敘事之中傳出客子的旅途況味。本詩詩題一作《行次潼關,逢魏扶東歸》,這個背景可以幫助讀者了解詩人為什么在長亭送別、借酒澆愁。頷聯和頸聯四句筆勢急轉,詩人大筆勾畫潼關的典型風物,筆法雄渾蒼茫。詩人極目遠眺:南面是巍峨高峻的西岳華山;北面隔著黃河又是蒼翠起伏的中條山。殘云隱匿在華山山洞中,表示天將放晴;疏雨乍過中條山,空氣清新。詩人以“殘云歸”一語來點染華山,又以“疏雨過”來形容中條山,如此一來,華山和中條山的景色就不是靜景而是動景。詩人化靜為動的書寫,讓浩渺無邊的沉寂中現出了一抹靈動。接著,詩人收回目光,又望見蒼茫樹色隨關城漸漸遠去。關外便是黃河,它從北面奔涌而出,在潼關外急轉直下,徑向三門峽翻滾而去,呼嘯著流入渤海。“河聲入海”后詩人用一個“遙”字,使黃河更顯氣勢。詩人居高遠望,眼見樹色蒼茫,耳聽波濤洶涌,感受自然真切異常。兩聯四句景句,如巨鰲四足,缺一不可,絲毫沒有畫蛇添足、臃腫累贅之嫌。
依常理,詩人此時距長安只剩一天路程。即將進入帝京,詩人本應對那繁華都市滿懷幻想,可他卻“猶自夢漁樵”——還是想念家鄉的漁樵生活,令人大感意外。實際上,詩人恰恰是以這句話含蓄委婉地表示出了他對功名利祿的淡泊以及對隱居生活的熱愛。
早秋
遙夜泛清瑟,西風生翠蘿。
殘螢棲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樹曉還密,遠山晴更多。
淮南一葉下,自覺洞庭波。
漫漫長夜蕩漾著凄清瑟音,陣陣西風吹拂碧翠的蘿蔓。
殘螢停歇在晶瑩的露水上,銀河中掠過一群早歸大雁。
曙色中樹木高大枝葉繁茂,看陽光下的遠山分外燦爛。
淮南的林木落下一片黃葉,便感到洞庭湖的秋意闌珊。
本詩描寫初秋山野高遠淡雅的景色。前四句寫初秋夜色,后四句寫初秋晝景,全詩抒寫了淡淡的愁情。詩人在描摹秋色時,注重高低遠近的層次,落筆有致而邏輯清晰。首聯寫景抒情,寫詩人一整夜都聽見瑟瑟的秋風聲。秋風是秋天是使者,是秋天典型的事物,它在一條條高懸的藤弦間輕輕掠過,奏出了清脆悅耳的音調,令人心感愉悅。一個“翠”字,讓人在瑟瑟的秋風中感到無限的生機。由此可以看出,詩人在首聯刻意避免渲染悲秋的氣氛,力圖帶給讀者一份新鮮的快意。頷聯展示了一片秋色秋聲。玉露、蟲、大雁都是秋天的典型景物,因而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此外,銀河變成了金河,也是秋天色溫所致。一個“殘”字,透出秋的蕭瑟,給人以秋愁的暗示。頸聯、尾聯四句清晰地描繪出一副早秋清晨圖。頸聯中,詩人選擇了遼遠的山與高大的樹來展現秋晨美景,將讀者的思緒從因上一句而產生的淡淡秋愁中拉回到秋高氣爽的意境中。這一聯也為最后一聯的抒情做鋪墊。尾聯乃點睛之筆,深化了本詩的主題,表達了詩人對早秋深深的喜愛之情。本來無甚感情色彩的早秋景觀,因為這一句,就充滿了濃重的浪漫主義色彩。在“高樹曉還密,遠山晴更多”的佳境中,竟然有“淮南一葉下”。它為何而下?自然是因為受到了“洞庭波”的召喚。“洞庭波”典出屈原《九歌·湘夫人》中“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之句。“洞庭波”與“木葉下”本都是秋風所致,況且淮南與洞庭千里相隔,詩人在此卻拋開花草,用“自覺洞庭波”來解釋“淮南一葉下”,可謂別出心裁,浪漫至極,能令讀者感受到一種動人心魄的魅力。本詩通篇寫秋景,詩人的描寫層次清晰,漸入佳境,充滿新奇與浪漫的色彩。同時,頷聯和頸聯結構嚴密、對仗工整,可謂天衣無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