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思》皇甫冉,《晚次鄂州》盧綸 評點
admin
春思
鶯啼燕語報新年,馬邑龍堆路幾千?
家住層城鄰漢苑,心隨明月到胡天。
機中錦字論長恨,樓上花枝笑獨眠。
為問元戎竇車騎,何時返旆勒燕然。
鶯啼燕語又迎來新的一年,通往馬邑龍堆的路程遙遠。
家住在長安城里靠近漢宮,心隨著明月已飛向了胡天。
織錦寄詩抒發心中的長恨,樓上的花枝笑看閨婦獨眠。
請問出征邊塞的竇大將軍,何時休戰在燕然刻石留念。
這是一首閨怨詩,詩人借思婦的角度抒寫春怨,抒發了萬千思婦期望戰事早日結束,征夫能功成名就歸來的美好心愿,并暗藏了詩人自身對戰爭的厭惡和憤恨。全詩情意纏綿,含蓄雋永。
頭兩句點題。第一句點“春”,第二句點“相思”。馬邑在今山西朔縣,漢朝曾和匈奴爭奪此城。新年臨近,到處“鶯啼燕語”。此刻,征夫正戍守遠在千里之外的馬邑龍堆。
三、四句交代思婦與征夫的處所相隔遙遠,分別在長安和胡地。身在長安的思婦思念遠在胡地的征夫,渴望著一顆心隨著明月一起飛到邊疆的胡地,思夫之情十分急切。
五、六句,詩人借用典故和擬人的手法寫春情離恨。竇滔是前秦皇帝苻堅的秦州刺史,后被貶龍沙。其妻蘇蕙能文善思,給丈夫寄去織在錦上的回文旋圖詩,訴說了綿綿的相思。那首詩共八百四十個字,縱橫反復皆通文意。借用錦文,詩人表達了思婦的相思之恨。下句用了擬人的手法,寫連樓上的花枝也取笑思婦在春光中獨眠。
最后兩句,詩人用漢將竇憲的事跡,故意反問征夫何時功成返鄉。東漢時,竇憲是車騎將軍,大敗匈奴后曾登上燕然山,命班固寫銘文刻在石上。
本詩借漢詠唐,諷刺窮兵黷武,表達了反戰的思想。
晚次鄂州
云開遠見漢陽城,猶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晝眠知浪靜,舟人夜語覺潮生。
三湘衰鬢逢秋色,萬里歸心對月明。
舊業已隨征戰盡,更堪江上鼓鼙聲!
霧散云開遠遠望見漢陽城,孤帆飄游還要走一日路程。
商人在白天睡覺知道浪靜,船夫在夜間說話感到潮涌。
看三湘秋色兩鬢愁生白絲,望萬里明月思歸心意更增。
家鄉舊業已經被戰亂毀盡,哪堪再聽見江上鼓角聲聲。
本詩是詩人在安史之亂平復后于行船途中所寫的抒懷詩。本詩通過對秋江凄清夜色的描繪,抒寫了詩人長期漂泊,急切思歸的苦悶情懷,表達了詩人渴望安定統一、和平安居的美好愿望。一首好詩,貴在有真情實感。盧綸的這首詩寫自身在亂世中的背井離鄉、顛沛奔波之苦,情真意切,不事雕琢,佳句自出。次,住宿。鄂州,唐時屬江南道,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地區。詩題下原注“至德中作”。
首聯扣題,寫詩人“晚次鄂州”,但不露痕跡。濃云散開,詩人舉目遠眺,漢陽城依稀可見,一種喜悅的情緒流露而出。詩人在戰亂中漂泊,早已厭倦了行旅生涯,巴不得早有個安憩之所。云開見漢陽城,怎能不喜?次句詩人筆鋒突轉,說因為天晚,不得不在鄂州停泊。一個“猶”字,道出了詩人的急迫心情,一個“孤”字,流露出了詩人旅途中的寂寞情緒。
頷聯描繪舟中情景,詩人以簡筆勾勒出身在船艙中百無聊賴的生活。白天風平浪靜,單調的行旅生活使人昏昏欲睡,同船的商賈不覺入夢;夜間江潮看漲,船家絮語,讓詩人更覺長夜難明。估客晝眠,獨尋美夢;舟人夜語,自得其樂。這一晝一夜的描寫更加襯托出詩人晝夜難眠的焦躁心情。
頸聯借景抒懷,抒發詩人的身世飄零之感和徹骨的思鄉之情。詩人飄零于江湘之間,國難家愁,已使他雙鬢星霜,恰巧又逢寒秋,他滿懷愁緒無處排解!離家萬里,欲歸不能,這一片鄉情,他只能托與天上明月。一個“逢”字,將白發與秋色融入一爐,愁緒倍增;一個“對”字,把有心與無情結為一體,意蘊深遠。而上句的“秋”與下句的“心”,正好合成一個“愁”字,可見詩人構思巧妙。
尾聯詩人直陳心中感慨。“舊業”指家中原有用來維持生計的家業。“鼓鼙”借指戰亂。原有家業已隨戰亂化為烏有。詩人飄零江湖,忽然聽到江上傳來戰鼓的聲音,情何以堪!這兩句,詩人將思鄉之情與憂國愁緒結合起來,深化了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