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不確定性仍大 期指回調是增配底倉良機
3月下旬A股反彈至今,已經持續了近2個月的時間。截至上周五,上證綜指累計上漲7.83%,滬深300指數漲逾10%,創業板指累計上漲超15%。然而A股在反彈的過程中,成交量未見有效放大,股指期貨近月和遠月價差持續擴大,市場情緒仍顯謹慎。近期,貨幣進一步寬松的預期降溫,疊加全球風險加劇,A股呈現出回調的跡象。
全球經濟重啟,但不確定性仍然較大
全球疫情分化,但是包括美國以及歐洲在內的一些主要經濟體均已重啟經濟。以美國為例,由美國經濟周期研究所發布的用來預測美國經濟的ECRI經濟領先指標已經拐頭向上。從生產端來看,美國粗鋼產量和發電量均已出現見底回升的跡象。從需求端來看,美國MBA抵押貸款購買指數和零售指數也已經企穩回升。
國內疫情領先全球,經濟修復情況也領先全球。從4月公布的宏觀經濟數據來看,宏觀經濟延續3月的修復。受益于國內復工復產政策的推動,國內生產得以較快地恢復,4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已經由負轉正。但是相較于生產端而言,需求端的修復力度明顯偏弱。投資數據整體低于市場預期,尤其是制造業投資端的改善力度偏弱,是主要的拖累項。在外需疲軟、訂單不足的情況下,企業投資意愿不強。消費回補的力度仍然很弱,整體滯后于生產和投資的修復力度。
然而,全球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重啟經濟,其經濟的修復力度和速度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鮑威爾最新發言甚至表示,美國經濟全面復蘇要到2021年底。對于國內而言,外需的疲軟也將長期制約國內經濟的修復,全球經濟預期不容樂觀的背景下,國內消費和制造業投資的修復斜率已經在放緩。
國內貨幣政策進入觀察期
通過觀察近期央行的公開市場操作,我們可以發現:央行自4月1日以來已經連續40多個交易日未進行逆回購操作,創下2019年以來逆回購操作最長停擺紀錄。4月到期的MLF,央行進行縮量續作。5月14日有2000億元MLF到期,央行在5月15日進行了1000億元的縮量續作,且利率保持不變。近期國債期貨價格的持續調整,反映出市場對央行是否有縮緊貨幣政策的擔憂。
我們認為,貨幣政策只是進入階段性觀察期,政策寬松的大方向未變。從市場利率來看,銀行間質押回購利率等持續下行,表明市場流動性充裕。目前暫緩貨幣政策的操作,其實也是央行保持政策靈活性及政策空間的一種手段。貨幣政策進入階段性的觀察期,盡管短期邊際增量有限,但總量流動性仍維持寬裕。后續財政政策端的發力,仍然離不開寬松貨幣政策的支撐。此外,目前的經濟環境也不支持央行立即去改變貨幣政策方向。
海外風險因素增加市場波動
一方面,美國大選之年,美國兩黨的紛爭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混亂。5月15日,特朗普解雇了美國國務院監察長史蒂夫·利尼克,進一步挑戰美國民主的底線。5月16日,奧巴馬在向黑人大學發表的視頻畢業典禮演講中,再次對當前美國政府對疫情的應對提出批評。而奧巴馬此前已經公開聲明支持拜登競選總統。另一方面,特朗普對內將矛頭指向奧巴馬之外,對外也在向中國甩鍋以轉移美國國內對于疫情的注意力。近期美國采取行動,對華為的芯片限制升級。
當前全球疫情依然嚴峻,影響全球經濟。疊加美國國內大選所帶來的政治博弈升級,不僅加劇了美國國內的混亂,也增添了全球的不確定性。在這樣的背景下,全球風險偏好下降,VIX指數有再次抬頭的跡象,這也將影響長期資金對A股的配置。
短期來看,一方面是全國兩會窗口期政策預期仍在,另一方面是國內貨幣進一步寬松預期下滑。多空交織,短期振蕩反復是常態。但中長期來看,疫情沖擊下國內宏觀經濟政策加大力度已是必然,國內經濟回升的勢頭仍在延續,短期市場的回調是增配底倉的機會。具體到品種及合約上,建議關注IC2012合約,價格回落至4930點一線可考慮開始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