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資策略的五大基本方法
隨著股票市場和基金市場得到廣泛發展,漸漸成為了人們理財的重要工具了,越來越多的人做這里用不同的方法尋找著財富,你知道你在用什么策略投資嗎?
股票投資策略的五大基本方法
一、價值型投資者。價值投資即逆向投資基本面良好的低估值大公司,可以用公司(估值<<價值<未來價值)做一個淺顯表達。價值投資策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由本杰明·格雷厄姆和哥倫比亞大學的戴維·多德率先提出,并發揚光大。因為沃倫·巴菲特對其推崇備至,該策略自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風靡一時。
二、成長型投資者。成長型企業(估值<價值<<未來價值)是成長投資者最大的追求,投資者力圖尋找那些營收具有很大潛力可迅速擴張其內在價值的公司的股票。投資人菲利普·費雪在20世紀50年代首創了這一投資策略,而麥哲倫基金的基金經理彼得·林奇則在80年代將它發揚光大。
三、指數型投資者。買入能夠復制較大的細分市場(如滬深300指數等等代表一個特定市場的指數)的股票。格雷厄姆認為這種選擇股票的策略適合防守型的投資者。20世紀80年代,先鋒基金的創始人約翰·博格使這一策略流行起來。巴菲特使用指數基金贏下十年之約更是使指數基金名聲大噪。寬基指數基金+定投=新人、上班族的最好投資策略。這個投資策略強調長期投資的明智性、試圖超越市場的徒勞無功以及高成本給成功投資帶來的巨大負擔。
四、技術型投資者。技術型投資者使用圖表收集那些標示漲跌預期的市場行為信息、市場走勢和其他動態指標。技術分析的大師是《投資者商業日報》的創始人威廉·奧尼爾。這一策略在20世紀90年代晚期被廣泛應用。目前K線圖等等技術方法被廣泛應用。
五、組合型投資者。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里是組合投資者最好的解讀,首先明確自己的投資風險偏好,然后構建一個具有相應風險的分散化的證券組合。投資組合理論最初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并在70年代經過了多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優化。該策略在70年代早期經由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伯頓·馬爾基爾的在《漫步華爾街》一書介紹后一直廣受歡迎。
這五種投資方法各具有不同的投資理念,因而對于市場的觀察側重點不同,但是又相輔相成,相互懷疑,交叉應用往往能夠收到奇效。相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都是在各種投資策略中猶疑不決,并沒有固定的風格。通過學習了解自己的風格偏好更有利于明白自己投資的優缺點,取長補短,優化自己的投資方法,長期穩健的獲取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