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對A股市場的深層次影響
admin
2000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抓好國有企業改革發展。
2001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運用各種宏觀調控手段,鞏固經濟增長好形勢。
2002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擴大國內需求,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
2003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實現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
2004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2005年: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鞏固宏觀調控成果。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006年: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又快又好發展。
2007年: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實現消費、投資、出口相協調。
2008年: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
2009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擴大內需,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2010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2011年: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把信貸資金更多投向實體經濟,特別是“三農”和中小企業。
政策與A股市場牛熊更迭的規律
此時我們將貨幣政策與股市走勢作一個對比,股民就會發現其中聯系的緊密度,以及由政策判斷市場走勢的“神奇”之處。2000~2004年,A股市場經歷熊市調整期;2005~2007年,A股市場經歷了一波空前震撼的大牛市;2008年股市盛極而衰,加之世界金融危機促使其暴跌加速,幾乎是在一年間回吐了牛市大部分的空間;2009年是熊市后的復蘇年,A股市場如小牛市般快速上行后,在第三季度急跌接著轉為震蕩;2010年則是延續了2009年第四季度后形成的震蕩走勢,市場總體上波瀾不驚,既不是牛市也不是熊市,而是平衡市。
將兩者的走勢合并來看,就會發現在“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下,管理層的意圖是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來全力發展經濟,貨幣政策則以穩為主,主要目的是抑止過度投機和通脹泡沫。于是資金往往選擇的是去實體經濟中淘金,而股市要發揮的是融資作用,為經濟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此時股市往往很難出現牛市,局部行情持續的時間也不長,大多時間處于調整和震蕩走勢中。那么此時股民要注意的就是操作節奏和預期。在資金面總體并不寬裕的情況下,主力資金往往會更多地選擇優勢出擊,表面上不會有大動作,而是韜光養晦,等待市場環境以及機會出現后才快速出手,如果沒有機會往往也會比較有耐心地去震蕩、整理。所以這個時期的行情特點是來得快、去得快、總體漲幅不大、極快更迭頻繁,不給股民太多思考和準備的機會。
當經濟快速發展、成效顯著的時候,管理層往往會采取“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此時由于前期積累了較多的經濟發展所提供的利好,而在市場持續調整后,一批優質上市公司股價已經被明顯低估,這與良好的經濟形勢出現了背離,那么就很容易出現市場價值重估行情。特別是當管理層在經濟方面有了較多的空閑精力時,也會給予股市等資本市場以優惠而寬松的扶植,極容易出現大行情,也就是整個市場處于牛市爆發的臨界點。此時股民就要密切注意,一旦市場量能累積使得市場大趨勢發生轉變,就要果斷入場進行中長線的投資操作,此時往往操作簡單,效果明顯。
經濟發展也是有周期的,連續的高速發展之后勢必會出現過熱現象,此時必然會有調控,而調控往往會矯枉過正,也就是說并不是讓過熱回歸到正常,而是回到正常偏下。為實現調控,管理層會先在財政政策上給予一些提前量的扶植,而后再收緊資金面。此時先知先覺的資金就會感受到壓力,股市就容易出現大幅炒高后,資金拉高派發撤離的現象。所以當政策轉向而股市持續虛假繁榮的時候,其實就是股市回光返照。股民不要被市場中亢奮的情緒所感染,市場可以瘋狂,但股民永遠都要冷靜。牢記一定要在政策轉向時繃緊一根弦,一旦市場高位跳水,就要在第一時間撤離。當然股民無法預知哪天跳水,但可以提前明確的是,在大的調整背景下,這樣的跳水只是先頭部隊,空軍的洪峰隨后將至。所以股民要提前止損、止盈或做空對沖風險以自保,從而保存勝利果實。
同時股民還要明白下跌不可能是直線,而是像蹦極一樣,快速下去,還要彈起來,再下去,最終見底,這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當經濟增長停滯,股市清冷后,管理層往往又要進入救市和托市階段,重新調整經濟結構,醞釀新的經濟增長點,這也是需要時間的。當經濟增長點沒有出現的時候,管理層就會采取一些短期的政策去幫助市場恢復,比如寬松的貨幣政策。此時股市往往會反彈,但并不會形成真正的牛市,因為資金都在舔傷疤,減少疼痛。只有當新的經濟增長點出現之后,股市完成了調整,資金也重新回歸到實體經濟,新一波的輪回才會開始。
實際上2010年的市場就處于非常明顯的經濟結構調整之中,原有的傳統行業,類似房地產、鋼鐵等在經濟中的占比下降,而新興產業還未能挑起大梁,市場處于一種轉型和醞釀期。此時股市中的熱點也會因此而受到影響,原有的鋼鐵、房地產、金融行業受到冷落,但新興行業又沒有太多實質因素可以在業績上體現,市場沒有明確的熱點,走高就變得很難了。所以我們看到的就是資金只能進行一些中小盤題材股和概念股的炒作,而不能真正大幅展開行情。從這個角度來看,筆者預測2011年以及2012年上半年,極有可能是經濟增長的鋪墊,隨后經濟真正進入再度高速發展期,市場熱點和資金結構充分融合之后,將有望繼2005~2007年后迎來一波真正的大牛市。
政策和上面介紹的經濟同樣是有周期性的。經濟的周期是復蘇、增長、高潮、危機、衰退,呈螺旋式上升,而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周期則是積極、穩健、從緊,呈一種波浪式的前行。因此,無論是對于經濟還是政策,股民都需要通過不斷的積累和總結,才能夠真正把握其規律。在初期,這需要付出較多的精力,且在操作收益上沒有明顯的體現,但這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當你的累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會突然發現,股市大的走勢會呈現出非常清晰的規律,你已經可以準確預測出市場未來的走勢,你贏利的空間和操作的范圍也會大幅提升。此時無須別人過多督促,你自己就會欣然做功課,這也是股民提升自己贏利模式的一種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