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3日東方銅牛網訊。
特斯拉在上海建設一家獨資工廠,但是要承擔25%的關稅。
通常情況下,當汽車制造商在美國以外建立裝配廠時,要繞過外國的進口關稅,或者減少制造或運輸成本。因此,幾乎所有國外的汽車制造商都有在美國或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目前覆蓋的墨西哥或加拿大等相鄰國家的裝配廠。
“華爾街日報”昨天報道的獨特交易的一個方面是,特斯拉在上海自由貿易區建成的裝配廠仍將受到中國汽車進口關稅的25%的限制。據報,特斯拉將接受這一點,以便不必與中國公司合作,而獨資。
到目前為止,外國制造商與中國制造建立合作伙伴關系,以避免關稅。特斯拉據說更喜歡支付關稅,而不是與其它汽車制造商分享技術。
而且,特斯拉以鼓勵電動汽車發展為借口,以前以“ 開放采購”其專利組合,這似乎很奇怪。那么特斯拉有什么技術呢?
“華爾街日報”引用的分析師比爾·魯索(Bill Russo)表示,盡管有關稅,上海工廠仍然有好處,特別是進入中國的供應鏈。有人問,什么中國供應鏈?目前特斯拉3中的中文內容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懷疑這不是很大,而且僅限于電力系統和控制系統的電子元件。
擴大中文內容將需要美國制造商或特斯拉本身制造的子系統的合格供應商。這需要比特斯拉準備維持的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特斯拉特別想到的是一個最終的組裝工廠,與荷蘭一樣。這是汽車制造商通常為了達到進口限制而保持汽車制造商本國的大量內容所必須的。
然而,特斯拉可能會宣布一些更為宏大的事情,另一個是中國的“Gigafactory”,將生產電池,動力火車,以及特斯拉現在在美國生產的3型車的其余部分。這樣的風險投資的成本肯定會在數十億美元的范圍內。
特斯拉可以負擔得起這樣的事嗎?當然不是,它需要籌集資金。
一個中國工廠,也不是另一個籌集資金,解決了特斯拉的根本問題。特斯拉必須證明它可以有利地制造特斯拉3。這意味著實現足夠的規模和控制成本。在這兩個地區,特斯拉根本沒有證明自己。
雖然有些人可能會指出特斯拉的“護城河”,但在我看來,特斯拉正在淹死他們。內華達州Gigafactory只能通過足夠的規模實現其電池制造成本節省,而這正是3型生產。同樣,構建特斯拉3的“外星人恐慌”也只能通過充分的特斯拉3生產規模證明其成本。
而特斯拉在自主車輛上的領先地位已經被浪費在虛榮的項目中。
但是對于所有這些問題,我不排除公司的生存。我的觀點不是特斯拉注定要失敗,而只是因為這樣做是不必要的風險。特斯拉仍然可以通過做現在唯一重要的事情來擺脫財務困境,使得特斯拉3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