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亭送別(許渾)與金縷衣(杜秋娘)點評賞析
admin
謝亭送別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fēng)雨下西樓。
唱一曲送別的勞歌解開行舟,紅葉染盡青山秋水急急地流。
天暗酒醒時友人早已經(jīng)遠走,滿天風(fēng)雨中我獨自走下西樓。
這是許渾在宣城寫的一首贈別詩。謝亭,又名謝公亭,南齊謝朓曾在此送別友人,后成為著名的送別之地,故址在今安徽宣城北。
詩的第一句寫友人乘舟遠行。“勞歌”代指送別之歌。詩人與友人分別在即,勞歌一曲,纜解舟行。這一句為本詩奠定了一種哀傷的基調(diào)。
第二句寫詩人目送友人乘舟離去時,觀賞到的江面景色。時值深秋,兩岸山青,楓林紅遍,與一江碧綠的秋水相互映襯,色彩明艷。這般艷麗之景似乎與離別之情有些矛盾,其實詩人是用了反襯的手法,景色越美,越反襯出相聚時光的短暫、互相道別的心酸。這樣一來,動人的秋色反而成為愁緒的來源了。本句并未正面描寫友人乘坐的行舟,但通過“水急流”一語則可以想象船行的速度是何等迅疾,同時,詩人遠觀行舟穿行于兩岸盡是青山紅葉的江面上的情形也如在眼前。“急”字反映了詩人責怪“流水何太急”的內(nèi)心活動,也使詩句沾染上了一絲逼仄憂傷、喧囂躁動的意味。這與詩人難以平靜的心情是一致的。
詩的三四句和一二句之間時間間隔較久。友人已經(jīng)離開很久,詩人卻還沒有離開送別之地謝亭,而是在那里小憩。因為送行時曾飲酒,此時,詩人滿懷愁緒,加之不勝酒力,竟然睡著了。醒來時已到了傍晚時分,天色陰沉,細雨蒙蒙,江面和那兩岸的青山紅葉都被茫茫雨霧和濃重的霧色所籠罩。友人的行舟,更不知已經(jīng)隨著急流漂到云山霧嶂以外的什么地方了。詩人此刻只能見到蒼茫陰沉的暮色、密密如織的細雨。酒醉初醒之際,他又憶起不久前與友人告別的情形,心中不禁涌上一種難言的愁緒,那種孤獨與凄涼使他感覺再也無法面對謝亭,于是他寂寂無言,走下風(fēng)聲雨聲織成一片的西樓。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句極寫詩人醒酒之后的寂寥與惆悵,第四句卻筆鋒一轉(zhuǎn),開始寫景。當然,“滿天風(fēng)雨下西樓”的灰暗景色也剛好符合詩人此刻的心情,因此讀者完全可以深刻體會到他那悵惘的情思。如此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比起直抒胸臆,不但多了一絲含蓄,同時表達效果也更加強烈,使結(jié)尾富有了一種不言而神傷的魅力。
本詩的場景劃為兩個時間段,色調(diào)也有明顯不同,前兩句以青山紅葉的艷麗之景反襯離愁別緒,后兩句則用凄風(fēng)苦雨正襯送別之傷,可謂手段多樣。此外,第一句和第三句均提到舟行人遠去,第二句和第四句則純粹以景寫情,使全詩在變化中又富于統(tǒng)一性,顯示出了詩人絕佳的語言功底。
金縷衣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勸君不要吝惜那金縷衣,勸君要珍惜青春少年時。
花開了可折就應(yīng)該采折,不要等花落了白折空枝。
這首詩歌流行于中唐時期。詩以淺近的語言、形象的比喻,勸告人們不要追求榮華富貴,而要愛惜光陰,珍惜青春。全詩富有哲理性,含義深遠。具體詩人是誰已不可考,有的唐詩選本將其詩人直接注為杜秋娘。據(jù)記載,杜秋娘是金陵人,十五歲成為李锜之妾,后因李锜謀反被送入宮中,得到憲宗寵愛。后穆宗即位,封她為皇子傅母。皇子被廢后,她回到故里,窮困凄苦,無依無靠。金縷衣,當屬唐代樂府新題。
一、二句句式相同,都以“勸君”開始。“惜”字兩次出現(xiàn),但第一句是“勸君莫惜”,第二句是“勸君須惜”,“莫”與“須”正相反,形成重復(fù)中的鮮明對比。“金縷衣”是華貴之物,詩人卻“勸君莫惜”,可見還有比它更珍貴的東西,那就是“少年時”。因此詩人“勸君惜取少年時”。詩人一勸再勸君,使用對白,情意殷切。第一句否定,第二句肯定,否定第一句是為了肯定第二句,這種寫法使詩歌形成了一個反復(fù)詠嘆的過程,使詩歌的旋律和節(jié)奏曲折緩慢,既體現(xiàn)了歌曲的韻律美,又展現(xiàn)了楚楚動人的風(fēng)韻。
三、四句構(gòu)成第二次反復(fù)和詠嘆,還是強調(diào)“莫負好時光”。從句式來看,三、四句與一、二句類似,但在表現(xiàn)手法上又有所差異。一、二句直抒胸臆,三、四句卻用了譬喻的方式,重復(fù)之中變化可見。三四句不似一二句那般句式整齊,但含義是彼此呼應(yīng)恰到好處的。第三句勸告對方“有花”時應(yīng)如何做,第四句假設(shè)“無花”時的后果。另外詩人又以“須”字和“莫”字對立,使兩句話的意思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有花堪折直須折”從正面勸告人們珍惜光陰、及時行樂;“莫待無花空折枝”從反面說不能珍惜時光的后果,再次表達同樣的意思。這兩句可以看做“勸君”的繼續(xù),但語調(diào)卻由緩慢變得急促、激烈,力度很強。“花”字出現(xiàn)兩次,“折”字竟然出現(xiàn)了三次,形成了一種回文式的美感。詩句大膽表達了對快樂的追求、對青春的熱愛,熱情真摯、豪放直率,令人深受感染。此外,一系列的字與字的重疊、句與句的反復(fù),更使得詩歌瑯瑯上口,充滿韻律美,含義也愈加顯得悠遠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