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銅牛網11月28日訊——新三板IPO審核時間縮短 新三板公司轉板熱度降低
IPO發審速度繼續常態化,最近兩個月新三板企業“轉板”的熱情卻有所下降了。
第十七屆發審委開始履職以來,IPO發審繼續保持較快速度,11月份迄今已經有31家公司上會,還有5家公司已獲安排月內上會。但全景網·解讀新三板統計數據顯示,10月份以來新三板開始上市輔導的企業數量卻大幅下降。
10月份新三板共有20家公司宣布進入上市輔導階段,11月迄今只有19家公司,而9月份則多達32家公司。
IPO發審提速從去年年底開始引爆新三板企業轉板熱情,并隨著不斷有新三板公司成功登陸A股在今年6月份達到最高峰,當月多達52家公司宣布上市輔導。
由于多家攜帶“三類股東”的擬轉板掛牌公司頻繁受挫,而“三類股東”在新三板又廣泛存在,部分同樣攜帶三類股東的企業可能因此不再輕易嘗試。近期新三板每周只有4至5家公司宣布上市輔導,較7、8月份減少了幾乎一半。
此外,盡管IPO排隊時間繼續縮短,但新一屆發審委履職以來,IPO發審會過會率明顯下降,且所顯示出的審核思路與以前有一定調整,可能也讓新三板企業更加謹慎。
截至11月24日,新一屆發審會開始履職以來共審核56家公司,33家公司獲通過,通過率低于60%。與此同時,投行人士開始注意到,連續有利潤體量巨大的企業被否,而一些利潤體量很小的企業卻能順利過會,長期以來得到業內人士認可的“3000萬元凈利潤門檻”的隱形規則似乎不再適用了。
從近期上會企業的審核意見看,新一屆發審委對企業規范性特別關注,包括關聯交易、同業競爭、資產權屬、內部控制以及信息披露等方方面面。有投行人士分析稱,在新一屆發審委的審核邏輯中,項目規范性、真實性是前提,利潤才是第二位。
更有券商指出,過去所謂“凈利潤是關鍵、3000萬是生死門檻”的觀點過于誤導業界,在新的審核邏輯下要破除凈利潤迷思,更加注重規范性。這意味著券商在遴選項目時可能需要更加關注企業規范性。
而隨著排隊時間縮短,對于在規范性方面有缺陷的企業來說,越快上會意味著越快被否。
對于新三板企業來說,盡管普遍認為通過掛牌已經實現在較長一段時間內規范運作,但卻容易撞上信息披露差異、財務數據調整等“槍口”。審核更加注重規范化要求掛牌企業在啟動IPO進程之前,要更加全面細致地梳理和規范自身運作。
不過,一些利潤體量較小企業成功過會,也在導致近期新三板上市輔導企業的財務數據出現了一些有意思的變化。11月以來新三板宣布IPO輔導企業最近一年凈利潤中位數為1852萬元,遠低于9月份的3625萬元,其中11家公司2016年歸母凈利潤不足2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