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交易時多關注舊聞,少關注新聞
admin
如果投資者不能對信息做出正確的判斷,或者甚至連判斷是否正確的標準都沒有,那投資者關注這些信息又有什么用呢?我覺得沒什么用。我相信歷史會重演,市場中的一般性規律會一直發揮作用,關于這一點大家可以回顧歷史上市場的表現。
對于科學研究,通常有兩類方法:一類是演繹法,另一類是歸納法。西方以演繹法為主,而我國普遍應用的是歸納法。由于市場中人性亙古不變,幾百年來投資者的交易模式不變,因此金融交易更適合運用歸納法來進行研究。所以,要多關注舊聞,看看歷史上牛市的運行情況,就會明白并不是一個板塊一直領漲,板塊總是會輪動的;投資者越關注今天哪個人賺了,明天哪個板塊漲了,就越是會被層出不窮的新消息所干擾,反而越容易虧損。投資者要學會讓自己冷靜地去分析、去判斷。
多關注舊聞,少關注新聞,有利于投資者心態的調整,同時也有利于看清市場未來的方向。就像剛才所提到的,大宗商品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跌后,它會有怎樣的表現?投資者可以去看2008年大宗商品暴跌后當時的新聞是如何報道的,是不是跟現在一樣的說法?對于之后大宗商品的大幅上漲,也許有人會說是因為有四萬億元人民幣投資的刺激,其實貨幣政策的寬松與緊縮也是周期性出現的,未來某段時間我們仍然會見到新的“四萬億”。原因很簡單,經過1929年大蕭條的洗禮,各國政府已經基本達成一個共識,就是寧愿多發貨幣造成虛假的繁榮,也不愿意蕭條一直持續下去。這是一個最基本的規律,或者說我們可以理解為用“印鈔票”的方式去換取調結構的時間,就是用空間去換取時間,這樣做的好處是從1929年之后全球經濟就基本不會再出現大蕭條的情況了。
所以,大宗商品跌了這么多后會不會在底部一直盤著不漲?我覺得不一定。我并沒有去分析鋼產量、需求量等因素,我只是看到大宗商品的歷史走勢就是這個樣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