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川田家,西施詠(王維),秋登蘭山寄張五(孟浩然)-五言古詩
admin
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夕陽映照著安靜村莊,深巷里歸來成群牛羊。
老人惦念著放牧小兒,倚著杖棍在門口眺望。
麥苗開花野雞啾啾啼,春蠶休眠桑葉已采光。
田夫們扛著鋤頭回家,相見時依依說短道長。
我多么羨慕農家安閑,不由得把《式微》歌吟唱。
本詩是一首田園詩。詩人用白描手法描寫了初夏傍晚寧靜和諧的景色,表現了農村生活的閑逸自得。這種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家生活圖景也是詩人閑適心境的反映。渭川,即渭水,又稱渭河。
本詩的核心為一個“歸”字。詩人一開篇,首先描繪了夕陽映照村落的景象,渲染出蒼蒼暮色的濃烈氛圍,作為全詩的總背景。隨后,詩人用一個“歸”字,描寫了牛羊緩緩回到村里的情景,讓人不禁想起《詩經》中的幾句詩:“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詩人癡癡地看著牛羊回到村里,直到牛羊消失在深巷中。
正在此時,詩人見到了更加動人的情景:柴門之外,一個慈祥的老者手拄拐杖,正等候著放牧回來的小孩。這樣一種質樸的感情,深深觸動了詩人,好像他自己也享受到了牧童回家的樂趣。剎那間,他感覺這田野上的所有生命,在這日落時分,似乎“皆在思歸”。所以又寫下“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四句,這四句更著重于體現“思歸”的情愫。
詩人親眼看到這一切,不禁聯想起自己的處境及遭遇,內心充滿感慨。自從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宰相張九齡遭人排擠而離開朝廷后,詩人深深感到政治上失去依靠,進退維艱。在這種心情下,他來到田野,看見眾人都有所歸,只有自己沒有歸處,怎么能不羨慕而悵惘呢?因此,詩人慨嘆道:“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式微》為《詩經·邶風》里的一篇,詩人反復吟嘆“式微,式微,胡不歸”,是借此表達自己非常想隱退田園的心情。這兩句不但在意境上同首句“斜陽照墟落”相呼應,而且在內容上也與“歸”字相合,令寫景和抒情緊密結合在一起,點明了全詩的主題。讀完最后一句,才明白詩人在前面著重寫“歸”,原來是為了以“人皆有所歸”來反襯自己“無所歸”;以他人都能及時、自在、歡悅地歸去,反襯自己隱退太晚和混跡宦途的孤苦、愁悶。本詩的最后一句,可以說是整首詩的重心及靈魂之所在。
西施詠
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
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
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
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
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
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
美麗容貌天下人珍重,西施女哪能長久低微?
早晨還是越溪的民女,晚上已成吳宮的貴妃。
貧賤時不比別人特殊,顯要后才感覺到稀奇。
招呼女傭人替她搽粉,用不著自己打扮穿衣。
吳王寵愛更嬌態迷人,愛憐過度竟不明是非。
過去一起浣紗的同伴,不能夠一同乘車回歸。
這首詩借詠贊西施,比喻為人。本詩描寫古代美女西施,贊頌西施的美艷絕倫不可仿效。西施,又稱西子,名為夷光,春秋戰國時越國人,生于浙江諸暨苧蘿村。當時越國臣服于吳國,越王勾踐身臥柴薪、口嘗苦膽,謀求復國。在國家危難之時,西施將身許國,由越王勾踐敬獻給吳王夫差,成了吳王最寵幸的妃子。吳王因為迷戀西施美色,無心朝政,最終成了孤家寡人。吳國最終被越國所滅。相傳吳國滅亡后,西施和范蠡一起泛舟五湖,不知去向。西施和楊貴妃、王昭君、貂蟬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于首位,成為美麗的化身及代名詞。
在本詩中,詩人借西施由浣紗女到吳宮妃,由低微卑賤到無比尊貴這種偶然的命運變更,來諷喻有才能之士只能憑借偶然機遇獲得君王看重的社會現實,抨擊了不重才學重機遇的不平世態。恰如陳子昂曾經在《隗君》詩里所寫的“逢時獨為貴,歷代非無才”,詩人也在本詩中深深感慨“伴明君,做賢臣”這種際遇的難得。“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兩句詩,對那些趨炎附勢、平步青云的權貴進行了嚴厲的諷刺,表達了詩人宦途失意、壯志難酬的憤慨。
“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四句,寫西施有傾國傾城的美貌,不可能長時間處于低微地位。接下來,“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六句,寫西施一旦獲得君王的恩寵,身價便一下子高出百倍。“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四句,寫容貌太差的人,想效法西施之美簡直是自不量力。全詩語句盡管淺顯平淡,但其中卻蘊含著深刻的寓意。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里寫道:“寫盡炎涼人眼界,不為題縛,乃臻斯詣。”這句評價頗為中肯。
秋登蘭山寄張五
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
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北山高聳悠悠的白云里,住在那里多么安閑歡悅。
為了眺望你才試著登高,我的心也隨著秋雁飛去。
煩愁總是由于黃昏引起,登高興致因為清秋激越。
常看見山下歸村的行人,走過沙灘后在渡口停歇。
遠望天邊的樹木像薺菜,俯視江邊沙洲狀如明月。
何妨帶著美酒到山里來,開懷暢飲共度重陽佳節。
這是一首臨秋登高遠眺、懷念友人的詩。張五,名子容,隱居于峴山以南約兩里的白鶴山。孟浩然的田園廬舍離峴山不遠。因此,詩人登上峴山對面的萬山遙望張五所在之處。在這首詩中,詩人描繪了清秋薄暮登山所望的美好景色,抒寫了淡淡的憂愁,表達了對友人的真摯思念。全詩情隨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可謂“情飄逸而真摯,景情淡而優美”,不愧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
這首詩的開篇兩句,是詩人從晉代陶弘景的《答詔問山中何所有》一詩中化用來的。陶詩原句為:“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詩人則用“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兩句,點出隱居的愉悅。
三、四兩句進入正題。“相望”體現了詩人對友人的思念之情。為寄托思念,詩人登山遠望,但卻望不見友人,只看見南飛的北雁。于是,詩人的心隨鴻雁而去,消逝在遙遠的天際。這兩句既是寫景,又是抒情,情景渾然一體。
五、六兩句,詩人將愁怪于本不相干的清秋,讓這兩句詩變得耐人尋味:雁去黃昏近,淡淡哀愁從詩人心頭泛起,詩人不去管這哀愁的真正由來,卻怪罪于周圍清秋薄暮的山色。
七、八兩句寫詩人登山俯望,看到那勞累了一天的村民三五成群地歸來,坐在渡頭的沙灘上歇腳。這兩句使全詩的閑逸之情頓出。
九、十兩句寫遠景所見。詩人眺望開來,天邊的樹看上去活像是薺菜,而那江畔的沙洲狀如彎月。
最后兩句呼應開頭,既點題之“秋”,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思念之情,又寫出了詩人的希冀。
詩人登高懷友,望飛雁而寂寥,臨薄暮而惆悵,處清秋而發興,自然希望友人前來一起共度佳節。全詩細細品來,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