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份債市大潰敗中,誰在扮演空頭、誰在大量賣出?中債登新近公布的債券托管數據為解答這些疑問提供了線索。
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2日公布的統計月報顯示,10月份,主要機構中,商業銀行債券托管量繼續增加,保險、券商和商業銀行理財戶的托管量均明顯下降。值得注意的是,縱然市場調整猛烈,境外投資者買入熱情依舊不減。
逼近50萬億元
據中債登的統計月報,截至2017年10月末,在該公司托管的債券增至49.65萬億元,較上個月增加6561億元。
分券種來看,10月份政府債券托管量增長仍最為顯著,單月增加5042.65億元,其中國債增加2266.07億元、地方政府債增加2776.58億元。其次則是政策性銀行債,10月份托管量增加1354.08億元,其中國開債增加908.48億元,農發債也增加了360.7億元,進出口債托管量變化不大。
10月份,利率債券仍維持較高凈供給規模,按目前發行節奏來看,中債登債券托管量突破50萬億元已指日可待。
除了利率債券,商業銀行債券托管量也繼續增加,主要源于銀行發行二級資本工具的熱度不減,當月銀行二級資本債托管量增加了445億元。
在中債登托管的非金融企業信用債中,企業債托管量下降,反映出利率上行背景下,高等級企業發債意愿下降,凈融資規模維持低位。
從發行和托管數據變化上,不難看出利率債券的供給剛性,若遇到需求端波動,則可能給一二級市場造成較大影響。相比之下,信用產品供給彈性更大,隨著發債成本上行,一些企業或主動或被動調整發債計劃,減輕了信用債供給壓力。
非銀減持 外資增持
10月份債券市場經歷劇烈調整,幅度與4-5月份那輪調整接近,但更快更猛。這一過程中,誰在扮演空頭、誰在大量賣出,可能是不少人心中的疑問。中債登月報顯示,主要機構中,商業銀行債券托管量繼續增加,保險、券商和商業銀行理財戶的托管量均明顯下降。
10月份商業銀行債券托管量增加5705.40億元,增長規模維持在較高水平上,其中全國性商業銀行托管量增加3975.32億元,城商行增加1100.44億元,農商行增加719.40億元,對債券均有不同程度的增持。作為債券市場最大的配置機構,商業銀行繼續增持債券,有助于發揮利率穩定器的作用。不過,有業內人士表示,在負債約束下,今年以來商業銀行債券配置額度有限,且有限的額度主要被地方債占用,對其他品種的增持能力有限。
在上半年持續增持后,下半年以來保險機構一直在減持債券,10月該類機構托管量再減少137.53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10月份證券公司債券托管量減少208億元,減持規模超過了保險,而目前保險機構持有債券超過1.5萬億元,證券公司則只有3575.17億元。
中債登數據顯示,10月非法人產品托管量仍增加357.88億元,但其中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戶減少了283.28億元。
境外機構仍是當前債券市場最主動和堅定的買入者。10月末,境外機構債券托管量新增253.09億元,總額增至9213.32億元。
市場人士指出,過去一段時間,銀行、保險等傳統的債券配置主力要么受制于地方債供給、要么在減持債券,市場走勢波動更多反映了非銀機構交易行為的影響。10月市場逆預期調整,逐漸引發非銀機構預期調整,利率上行又觸發集中贖回,在這一輪市場快速調整中起到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