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干行二首(崔顥),玉階怨(李白)-樂府詩集
admin
長干行二首
其一
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
停舟暫借問,或恐是同鄉。
你的家住在何處?我的家住在橫塘。
暫時停船來相問,或許咱們是同鄉。
其二
家臨九江水,來去九江側。
同是長干人,生小不相識。
我家靠近九江水,來往在這九江邊。
都是長干里鄉親,從小沒有見過面。
《長干曲》是南朝樂府中“雜曲古辭”的舊題。這是組詩《長干行》四首的第一、二首。這兩首詩恰如民歌中的對唱,前者是女青年天真無邪的問,后者是男青年厚實淳樸的答。一問一答,以白描手法,樸素自然的語言,刻畫了一對經歷相仿的男女,表達出同鄉青年萍水相逢、“他鄉遇故知”的喜悅之情。這兩首詩雖然繼承了前代民歌的遺風,但既不艷麗柔媚,又非浪漫熱烈,卻以素樸真率見長,寫得干凈健康,狀人形態惟妙惟肖,生動自然,為抒情詩中的上乘之作。
第一首寫女主人公的問。住在橫塘的女主人公,離鄉背井,水宿風行,孤零無伴,沒有一個可與共語之人,在泛舟時忽聞鄉音,自然倍感親切,于是停舟相問。詩人運用了倒敘手法,省掉許多敘事環節,單刀直入,開篇就讓女主人公出口問人。一個“君”字指出對方是男性。女子又不待對方答復,就急于自報“妾住在橫塘”,從她嬌憨的語氣中自然地反襯出她的年輕和天真無邪。次句借女主人公之口點明了說話者的性別與居處,又用“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而從她聞鄉音而急于“停舟”相問的舉止看,她的內心非常孤寂。寥寥二十字,詩人僅用問的口吻,就把女主人公的音容笑貌寫得活靈活現。
第二首寫男主人公的答唱。“家臨九江水”是對第一首中“君家何處住”的答復;“來去九江側”說明自己也是風行水宿之人。這里初步點醒了兩人的共同點。“同是長干人”中的一個“同”字把雙方的共同點又加深了一層。末句詩人筆意一轉,未說今日之幸而相識,卻追惜往日之未曾相識。寥寥五字,流露出相見恨晚之情。
全詩具有濃郁的民歌風味,清脆洗練,玲瓏剔透,語言樸素自然,極富魅力。
玉階怨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玉石臺階上落滿了露水。深夜久站浸濕腳上羅襪。
回房放下水晶簾擋擋寒,透過簾縫仰望明亮秋月。
《玉階怨》,見郭茂倩《樂府詩集》,屬《相和歌·楚調曲》,與《婕妤怨》、《長信怨》等曲,從古代所存歌辭看,都是專寫“宮怨”的樂曲。
本詩表達了一位貴婦人因想念丈夫而產生的哀怨情緒。全詩極力突出主人公的一個“怨”字,而這“怨”的背后,是她對丈夫的一往情深,“怨”正道出了她對丈夫的深切思念和濃厚的感情。
開篇兩句寫貴婦人站在門外,注視著遠方的路。夜色已深,露水漸重,即使露水已經將羅襪浸濕,但她依然佇立著,好像她思念的丈夫正從遠處走來。這兩句通過含蓄的語言,寫出了貴婦人焦急的神態。
后兩句表現貴婦人因想念丈夫而產生的繾綣情懷。“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遲遲不見丈夫歸來,那皎潔的明月,似乎更增加了她的愁思,舊歡新愁一同涌上心頭,使她備受煎熬。“卻下”二字,是虛字卻極傳神,歷來為詩家推崇。這種轉折,似斷實連;好像要一筆蕩開,忘卻愁怨,實際卻更添愁緒,字少情重,直入幽微。“卻下”,好像是無意下簾,其實飽含幽怨。本來夜、怨都深,無可奈何而入室。入室之后,又怕隔窗的明月照入室內,更顯孤獨,因此下簾。下簾之后,這凄清無眠的夜晚卻更難度過,無可奈何之下,又去隔簾望月。這等憂思徘徊,恰如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如此微妙的思緒通過“卻下”二字生動傳神地表現出來。“卻”字貫穿下文,可以理解為:“卻下水晶簾”,“卻去望秋月”。這兩個動作之間,愁思轉折反復,意蘊悠長。中國古代詩歌講究“空谷傳音”,就是如此。“玲瓏”二字,看似漫不經心,實則功力深厚。用月之玲瓏,襯托人之哀怨,對面著筆,遠勝正面直敘。
縱觀全詩,不見一“怨”字,但“怨”意卻貫穿始終,哀怨溢于言表,但這種“怨”都是由“愛”引出,正是由于貴婦人對丈夫的一往情深,才使“愛”“怨”纏綿,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