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衛八處士,望岳,佳人(杜甫)-五言古詩
admin
贈衛八處士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少壯能幾時?鬢發各已蒼!
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
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執,問我來何方。
問答乃未已,驅兒羅酒漿。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
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
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
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
人生離別后不能時常相見,就像參星與商星永隔一樣。
可今晚卻是個怎樣的晚上,和你相聚共對著跳躍燭光。
少壯的青春年華能有幾時?如今鬢發花白你我全變樣!
問故舊親友多半已經謝世,禁不住驚呼心中無限悲傷。
怎想到一別就是二十多年,今天還能夠重登你的客堂。
昔日分別時你還沒有成婚,倏忽間你的子女成群成行。
個個含笑迎接父親的好友,親切地問我來自什么地方。
問答交談的話語還未說完,你已吩咐兒女把酒菜擺上。
冒著夜雨割來的春韭炒菜,新煮的黃粱米飯可口噴香。
你說這次相會十分不容易,開懷暢飲一連干杯十幾觴。
連飲十幾杯也都沒有醉意,由衷地感謝友人情意深長。
明日別后又相隔千山萬水,世事難料不知各自會怎樣。
乾元二年(759年)三月,詩人在探望洛陽舊居陸渾莊后,啟程回華州。途經奉先時,探望了隱居在此的少年好友衛八處士。相會后不久,詩人寫下這首寄情之作,贈予衛八處士。本詩抒寫了詩人由人生的離多聚少和滄桑世事而引發的感慨。
兩人相見時,正值安史之亂。詩的開篇四句隱藏著詩人對這個戰亂時代的感受,抒發了詩人的感嘆。這四句從分離說到相聚,借“參與商”寫出了詩人與友人久別重逢后悲喜交加的復雜心情。再次相見,兩個人最大的變化莫過于容貌,正所謂“容顏易老”。所以接下來的四句,詩人先從容貌變化說起,繼而發出感嘆:青春壯年能有幾時?如今我們都已白發蒼蒼。之后,詩人進一步了解其他故人的情況,方知多半早已去世。詩人不免悲從中來,自然又添許多慨嘆。
從“焉知二十載”到“感子故意長”,是對兩人再聚,友人及家人對詩人熱情招待的描寫。正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再加上又是久別重逢,所以才有了主客之間頻頻舉杯、開懷暢飲的畫面。即使這樣,詩人依然是“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是總結前文,寫出了詩人對往日與今朝的體會。最后兩句寫明日的分離,委婉地表達了再次別離給詩人帶來的沉郁、憂傷之情。這兩句既是對前文“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的一種回應,同時又使全詩感情達到了高潮。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泰山啊你究竟是何等的景象?從齊到魯都看不盡郁郁蒼蒼。
你凝聚著大自然的神奇秀美,把山北山南分成昏暗和明亮。
看那云氣迭起令人胸懷激蕩,極目遠望歸去的飛鳥更遼曠。
我一定要登上那泰山的峰頂,把那些低矮渺小的眾山環望。
本詩約作于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是詩人現存詩中創作年代最早的一首。《望岳》共有三首,分別歌詠了東岳泰山、南岳衡山和西岳華山。本詩是詩人第一次游歷齊趙登泰山時所作。當時詩人站在五岳之尊的泰山之巔,心中涌現出無限感慨,于是揮筆寫下了這首傳世佳作。全詩朝氣蓬勃,意蘊深遠。
詩的前六句實寫泰山之景。
前兩句緊扣一個“望”字。第一句以設問的形式,寫出了詩人初見泰山時的興奮、驚嘆和仰慕之情。第二句是以距離之遠來烘托泰山之高。泰山南面魯,北面齊,但是遠在齊魯兩國國境之外就能望見,可見其高。“青未了”意思是說蒼翠山色綿延無際。這句詩既寫出了泰山周圍的地理風貌,也突出了泰山山脈綿延的特點。
三、四句描繪詩人從近處看到的泰山,具體展現了泰山的秀麗之色和巍峨之態。“造化鐘神秀”是說大自然好像對泰山情有獨鐘。一個“鐘”字,將大自然擬人化,寫得格外有情,好像大自然將靈秀之氣全部賦予了泰山。“陰陽割昏曉”是寫泰山極高,陽面和陰面判若晨昏。其中“割”字用得極妙,形象地刻畫出泰山雄奇險峻的特點。
五、六句寫詩人細望泰山所見之景。只見山中云霧彌漫,令人心懷激蕩。由“歸鳥投林”可知,當時已是傍晚,而詩人還在入神賞望。這兩句從側面體現出了泰山之美。
七、八句寫詩人望泰山時的感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詩,抒發了詩人不畏困難、敢于攀登絕頂的雄心壯志,表現出一種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廣為傳誦,時至今日,依然具有普遍的激勵意義。
全詩以“望”字統攝全篇,結構緊密,意境開闊,情景交融,形象鮮明,同時又不失雄渾的氣勢。
佳人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
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采柏動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有位舉世無雙的美好女子,幽靜地居住在空曠的山谷。
自己說本是朱門大家閨秀,竟淪落到荒山和草木共處。
過去關中曾經發生過兵亂,她的親兄弟都被亂軍殺戮。
高官厚祿又能有什么用處,親人死后尸骨都不能葬收。
世上的人情多是嫌貧愛富,萬事變遷像燭光隨風起伏。
可恨丈夫是個輕薄浮浪子,遺棄我重新娶個美麗新婦。
合歡花還能知道晨開夜合,鴛鴦鳥雙飛雙棲從不獨宿。
丈夫只看新夫人歡歡笑笑,哪聽得見下堂妻失聲痛哭。
要像在山的泉水清澈純潔,不像出山的泉水渾雜污濁。
等待著侍女賣掉珠飾回來,扯把青蘿枝修補破漏茅屋。
摘下來山花不愿插在發上,獨喜愛柏枝經常滿捧采折。
天氣寒冷冬衣還分外單薄,黃昏時她悵惘地倚著長竹。
這首詩作于乾元二年(759年)秋。這一年七月,杜甫辭去了華州司功參軍一職,迫于生計,帶著家眷來到邊遠的秦州,過起了負薪采橡栗的生活。但杜甫依然不忘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所以這首詩是一篇真實寫照與精神寄托相結合的佳作。
前兩句通過寫佳人的孤獨寂寞說明佳人命運的悲慘,其中蘊藏著詩人對自身命運的感慨,頗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意味。第三句開始,是佳人自述:她出身顯赫,但不幸遭遇戰亂,兄弟被殺,連尸骨都無法收葬。“世情”以下八句進一步描寫了佳人的悲慘命運:家勢衰敗后,她慘遭丈夫拋棄。這段自述把世態的炎涼、人情的冷暖深深刻畫出來。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兩句出自《詩經·小雅》中的“相彼泉水,載清載濁”。就本詩而言,佳人自比泉水,用山來比喻夫家,暗指自己被丈夫遺棄后,眾人就認為她污濁。接下來的四句是對佳人山中生活境況的描寫:生活窘迫,但佳人依然“摘花不插發”,可見她品格高雅。末兩句寫出了佳人天寒日暮之時心中的孤獨、哀怨,勾勒出一幅鮮活的畫面。這幅畫既體現了體態美,又包含了意態美。這種美不但是佳人身上的女性美,更是一種理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