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國內白糖價格的重要因素
admin
2.糖料產量的波動。食糖產量的變化是造成食糖價格波動的重要原因之一。制糖原料是決定白糖供給量的基礎,糖料種植是典型的農產品生產行業,影響糖料產量的因素主要有種植面積和氣候狀況。
在正常情況下,糖料播種面積增加會導致制糖原料的增產,從而導致白糖產量增加,糖價下跌;反之,糖價則上漲。多年來,因為糖料生產的周期和產業鏈較長,對市場變化的反應相對滯后,所以糖料種植、食糖生產和市場往往脫節,特別是市場信息的不準確甚至失真,容易對糖料種植形成誤導,加大糖料種植面積的不穩定性,引起市場的連鎖反應。糖料產量直接影響食糖的生產,成為影響食糖市場的根本原因。
氣候對糖料產量也有直接影響。干旱、洪澇、大風、冰雹、低溫霜凍、病蟲害等天氣對生長期中甘蔗和甜菜具有災害性的影響。例如,在1999年底,我國甘蔗主產區發生霜凍,使宿根蔗的發芽率降低,導致1999/2000制糖期白糖減產200多萬噸。
3.生產和消費的季節性因素。在我國,白糖是季產年銷的商品:北方甜菜糖生產期主要集中在每年的10月份至次年的1月份;南方甘蔗糖的生產期主要集中在每年的12月份至次年3月份。這段時間,市場上會有大量的新糖上市,供應量充足。在白糖消費中,白糖消費的季節性相應表現為食糖的銷售、消費旺季(例如春節、中秋節以及夏季冷飲的消費旺季等)和淡季(例如每年的五六月份)。消費旺季,糖價會因為需求旺盛而上升;消費淡季,糖價會因為需求疲軟而下跌。由于生產與消費的季節性影響,糖價也會受到相應影響而變化。
4.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及其他政策因素。國家調控部門對白糖市場的宏觀調控是影響國內食糖價格變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國對白糖市場的主要調控手段是食糖儲備政策及進口配額政策。當白糖供應在某個榨季出現短缺時,國家就會動用食糖儲備投放市場;當供應出現過剩時,國家則對食糖實行收儲。儲備糖政策很好地解決了市場供求平衡問題,對我國食糖市場的平穩運行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一般情況下,國家對白糖進行收儲對糖價是重要的利好因素,收儲后市場供應量減少使得糖價上漲;而放儲則是重要的利空因素,放儲后市場供應量增大,對糖價形成壓力甚至使糖價下跌。
國家的另一個調控政策是進口配額政策。在世界主要產糖國中,我國和澳大利亞是唯一沒有對國內糖業實行高關稅保護的國家。在我國,進口配額內的食糖關稅僅為15%,由于較低的關稅水平,當國際糖價大幅低于國內糖價時,就可能引發大量進口糖涌入國內。例如,2006年,國家多次進行國儲糖拍賣后仍無法滿足市場需求,拍賣總量接近110萬噸,在國儲糖拍賣一空情況下,國家從古巴增加進口了8萬噸原糖進行拍賣,以滿足國內市場需求。
5.替代品的影響因素。白糖作為甜味劑,同時也有糖精、淀粉糖等多種替代品,這些替代品也被廣泛地用于食品加工等行業中,糖精、淀粉糖等替代品雖然不能完全取代白糖,但也占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并和白糖保持著一定的比價關系。在白糖價格較高時,它們所占據的市場份額將會有所增加。例如2006年,由于食糖現貨價格較高,導致淀粉糖替代作用增強,需求上升。2006年淀粉糖消費量約為387萬噸,折合成食糖消費量約為290萬噸,而2005/2006榨季白糖消費量約為1050萬噸,淀粉糖擠占了白糖約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給白糖的消費及價格帶來影響。
6.國際市場的影響因素。我國是白糖凈進口國,同時,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實行了低關稅的白糖進口政策。到2009年,我國配額內白糖進口關稅僅為15%,配額外白糖進口關稅也僅為50%,較低的關稅使進口白糖進入國內市場的門檻更低,也讓我國白糖市場與國際市場的關聯性有所增強,國際糖價的變化將直接影響到我國的白糖進口量,進而影響到總供應量。另外,我國政府也會將進口糖的價格作為制訂我國白糖市場宏觀調控目標的參考依據,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加強國際市場對我國白糖市場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