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紅高股息率股票分析與估值
admin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欲在投資中獲取好成績,或許是讓利潤奔跑,或者像房地產一樣年年收租擴大再經營,穿越牛熊是廣大投資者的首選。每一個人心中的貪婪總會如約而至勾起各自的饞蟲,而每一次錯誤的賣出又使得每一塊金子成為各自永遠的歷史悔恨。投資:并非一蹴而就,長期的利潤奔跑會成就一批批崛起的大鱷。
高分紅高股息股會給大家幾個機會,當然這也是貧富差距加大的重要原因。當你發現一只股價低于10元卻能夠保持年年分紅達到10送5元以上的股票,這或許是一個巨大的價值洼地,但也可能是一個危機。所以高分紅高股息率股票分析與估值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2.每股收益。
3.股票的ROE百分比。
4.股票持續性分紅。
1.行業地位及成長性研判
創業難,守業更比創業難。當一家持續性成長性中型企業發展時,在發展中期進行投資就是一種最好的手段。首先會排除創業初期:暴霜露斬荊棘的境地,也不處于公司壯大后新興產業崛起的危機中。而這時候也是估值崛起的前夜,當機會錯過之后,就難以享受指數型函數爆發所帶來的紅利。就如同今日的養元飲品,中國平安,周大生,億聯網絡一樣,已經取得了相當的行業地位,而且公司分紅使得不復權的股價逐漸降低,出現了相當價值。養元飲品在上市以來,數次分紅配送使得價位從100元的天價到現在的20幾元錢,雖經歷數次分紅股價會下跌,但是養元飲品在持續下跌也不可否認。機會總是跌出來的,一只送錢分紅的股票越跌投資價值越高,你去持有這樣的公司就像買國債一樣,但是隨著良好的發展,公司股價水漲船高這會是一筆額外的財富。這也是茅臺之所以會讓那些20多元買入的股民持續性“盈利”的原因。在其逐漸做大直到接近于壟斷時,成為知名的民族企業后,收益會是爆炸性增長。茅臺曾在2004~2005年之時配送也只是十送3元,而誰又能想到今日卻能10送174元,相較于20元買入的人僅僅需要15年后光是分紅就可以接近翻倍,況且還未計算期間幾次配股。這也是養元飲品的邏輯。
2.每股收益
當一只這樣持續性盈利的股票確定后,我覺得還需要確定公司的每股收益是否能夠支持其長期的“折騰”。就像泰嘉股份2019年十送十轉五股,但是其2018年年報卻未能實現營收超過1元。這就注定公司的分紅實屬杯水車薪,表面的光鮮靚麗卻難以支持其背后的事實。將公司的公積金拿去分紅,我不認為這很明智,就像你賺了1000W,叫你上稅1100W一樣,你可能就已經甕牖繩樞了。
當一件人人皆知的事情昭告天下時,你只需略加思考便可以避開做接盤俠的命運,換句話說:當一只股票分紅超過實際收益之時,一切都顯得蒼白無力,至少它不會保證持續性高分紅。而當股價在高位可能是以此博得眼球進行出貨,而底部或許是讓你成為公司“永遠”的股東而設計下套。最終失去的將是財富與本金的流通性。也許短期能夠獲利了結或者公司越來越優秀,但是還是要冒相應風險。所以當你不是那么了結公司,不能夠那樣確定時,還是以把控風險,放棄部分利潤為好。
曾在雪球上看見過一篇文章研究公司ROE,種種數據表面股票ROE越高,其營業能力越強,股價越會水漲船高。拿我長期持有的新民科技來說,公司已經翻了幾十倍,而它自借殼上市以來,ROE持續保持在20%以上,而南極人的品牌效益也是深入人心。這就是ROE的魅力,當然我也是撿了個大漏,但一切還來源于你對一家公司的認可和其持續營業能力。就像我持有的泛海控股便是讓人“虧的瘆人”。所以研究公司還要基于長期發展和營業能力。
基于每股收益與股票公積金的持續性增長。不管是經濟上行也好,下行也罷,業績上升也好,下滑也罷,但是我們總會發現類似于大族激光和中興通訊之類的龍頭企業總會度過一切艱難險阻。基于良好的現金流量和持續性盈利能力便是它們能夠擺脫困境的主要原因。就像是在面對新冠疫情:許多微利股會陷入虧損狀態。而這些擁有持續性盈利能力的公司和增長能力的公司便會相對較好于微利股。這也是避風港的較好選擇。
總結:在選擇投資的基本邏輯上“收租”為重。就像今年25元的養元飲品十送20轉2股。也就是說當你投資20W時,不管漲跌你就可以收回1.6W元,當股價上漲時反倒可以做出適量高拋低吸。這就是收益所得。同時最重要的是業績在保持30%增長時,它還可以繼續十送20元。轉的股數也會成為送股的“本金”,最后隨著基金增倉炒作股價水漲船高,成為“高價股”。
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當你有了價值自然會有伯樂賞識。 堅持是一種習慣。當你將自己理念深入人心后長期堅持,自然會讓利潤奔跑。而那時候你變化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做法,更是自己的思想。你絕不會選擇賣出20元買的貴州茅臺,因為你光是分紅就超過了翻倍的最初投資份額。你只會讓利潤奔跑,持續投資,持續盈利,一切已經成為了你生命的一部分。最后形成自己的理念
以上就是高分紅高股息率股票分析與估值的內容,相關文章閱讀《PE估值法 市盈率估值法》《市現率PZ估值法 附案例(必看)》《PB估值法 市凈率PB股票估值法(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