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供給量與選股
admin
所以,如果有兩只股票可供你選擇,一只發行量為50億股,另一只則為5000萬股,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況下,發行量較少的股票往往會有更好的表現。但是,由于股本較低的股票缺乏流動性,同上漲階段相比,它們下跌的速度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換句話說,更好的投資機會總是伴隨著額外的風險。但也不乏降低風險的方法。
公司資本結構中的股票數量代表了它潛在的日后流通量。但股市專家同樣還會關注“浮動供給量”,也就是去除當前的長期持有量后,可供以后買入的股票數量。高級管理層持有較大份額股票(大公司至少應為1%~3%,小公司這一比例應該更高)的公司,其前景往往更被看好,因為管理人員的利益與該公司股票緊密相連。
除了供求關系以外,還有一個基本原因能夠解釋為什么發行量規模較大的公司收益的漲幅較慢:這些公司可能較為老牌,由于規模過于龐大,而且效率低下,因此發展速度也較為緩慢。
但是,在20世紀90年代的幾年中,市值較高的股票的表現反而超過了市值較低的股票,這一現象的部分原因在于共同基金所出現的規模問題。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購買基金,共同基金瞬間被資金的海洋所淹沒。因此,大型基金公司被迫買入資本總額更高的股票。由于需要使最新募集的資金物盡其用,因此,它們更加青睞高市值的股票。但這看似有悖于常規的供求效應:市值低的股票本應更受歡迎,因為相對于機構投資者需求的增多,它較少的份額更有利于股價上漲。
高市值的股票確實有很多優勢:流動性高,股價調整時的波動性低,更為優質,在某些情況下的風險也更低。而且,大型基金當前龐大的購買力能夠讓高市值股票同小公司一樣上漲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