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價值投資 炒股穩健盈利之道
轉眼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上證指數依然在2000多點半死不活的掙扎。自2007年高點6124算起,目前上證指數已經跌去三分之二,不少周期性股票和無業績支撐的垃圾股下跌90%以上,很多投資者被嚴重套牢,在水深火熱之中備受煎熬。但是,如果我們將滬深2400多只個股按漲跌幅排序卻會發現自2012年立春以來(筆者習慣按照古人的智慧,以立春作為一年的開始),雖然上證指數依然在2200點附近徘徊,但兩市上漲50%以上的個股有260只(其中包括很多我們在上一個帖子《消費壟斷,長線是金》中持續跟蹤關注的高成長股如上海家化、云南白藥、聚龍股份、網宿科技、藍色光標、華策影視、華仁藥業、安科生物、紅日藥業、信立泰、長春高新、碧水源、湯臣倍健等等等等),而下跌超過30%以上的個股也多達300只(包括眾多景氣下降的歷史大牛股張裕、洋河、七匹狼等)。冰火兩重天!明顯的結構性行情。
成長價值投資
我們不禁要問:跟07年和09年的普漲行情相比,不同股票之間走勢出現如此巨大的差異,其原因何在?決定股價漲跌背后的根本力量到底是什么?是技術形態?顯然不是。是名字響亮?這個嘛,恐怕也不是。是資金推動?沾點邊了,但還只是表象。為什么資金只推漲少數股票而拋棄大多數股票?因為成長性?沒錯!決定股價漲跌的根本力量正是“企業利潤的持續成長動力”!很多看過舊帖的股友應該早已明白其中奧妙所在,而很多投資者(包括很多十年以上投資經驗的老手),仍然沒有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投資理念仍然停留在2006年和2009年大牛市的時代,難以把握當前弱勢市場中的結構性行情,死抱著強周期性股票如有色航運造紙鋼鐵等,眼睜睜的看著股價從10樓跌到1樓,再跌到地下室,最后跌入十八層地獄。還有一類投資者,他們死守著成長性不佳ROE不到10%的平庸企業,郁悶的“享受”著橫盤震蕩的“樂趣”。
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只有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才能發現虛幻表相下面所隱藏的秘密。理性的投資者應該明白,我們在市場上所購買的并不只是一個股票代號,我們哪怕只買100股,也擁有股票代碼后面所代表的那家企業實實在在的部分股權!長期而言,只有企業持續成長,賺取的利潤越來越多,股價才具有持續上漲的源動力!而利潤持續下降的股票,是難以得到資金青睞的。試問有誰希望自己投資的公司利潤年年下降甚至大幅虧損的?而一般的概念股炒作,因為不具備業績持續上漲動力的支持,純粹是一場擊鼓傳花的博傻游戲,怎么漲上去就會怎么跌下來。因此,在當前這個弱勢市場,只有那些利潤持續高增長的股票才能得到大資金尤其是機構投資者的持續關照,成為漫漫熊途中一道亮麗的風景。
投資者進入股票市場,著重要解決的問題無非是三個:一、買什么?二、何時買?三、何時賣?歐奈爾說過,好的買點已經解決了賣出的一大部分問題,根據“絕不讓已經獲利20%上的投資再度變成虧損”這一止贏天條,只要買入之后能夠獲利20%以上,理論上何時賣出都是沒問題的。只要先做到不虧,最終只是賺多賺少的問題。而要解決買什么與何時買這兩個問題,我們不妨先來了解一下市場上主流的兩種投資理念:基本面投資和技術面投機。
基本面投資者認為股價是由基本面(企業的內在價值)決定的,只要分析好基本面,確定當前股價相較于企業內在價值是否低估就能解決買什么和何時買的問題。但是對普通散戶而言,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我們對企業信息的掌握往往是不充分的和嚴重滯后的,很多利好等你知道的時候股價已經上天,很多利空等你知道的時候股價已經下地;而技術面投機者認為,有關于企業價值的所有信息都已經完全并且充分的反應到股價的變化之中,因此不用研究基本面,只需要根據K線和量能形態所反應的信息就能解決買什么與何時買的問題。這一類人的智慧層次應該跟彩票店里那些研究號碼走勢的人半斤八兩不相上下。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人類天生就有發現總結規律的傾向,即使所謂的規律原本只是巧合。當同一“因果”事件出現兩次以上時,人類會想當然的認為第三次也會出現同樣的結果。例如擲硬幣時,如果出現兩次正面一次反面的組合,然后又出現兩次正面一次反面的組合,當第三次出現兩次正面時,這一類人會理所當然的認為下一次拋出的肯定是反面(實際上出現正面反面的概率每一次都是50%)。聽起來似乎很可笑,但只要去游戲廳看看那些玩電子賭博游戲機的人就感覺一點都不可笑了,他們輸得傾家蕩產仍然認為自己已經找到了所謂的規律。
通過考察近百年的證券投資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基本面投資者在持續穩定贏利方面是完勝技術面投機者的。在投資領域,眾所周知的富豪投資家和名星基金經理們如巴菲特、費雪、鄧普頓、戴維斯、彼得林奇、馬克斯等人都是以基本面分析取勝的。而技術面投機者如鼎鼎大名的杰西?利弗莫爾曾經四次破產,四起四落。他曾經因一時投機暴富名噪華爾街,成為當時的頂級富豪之一,過著極盡奢糜的生活,但是在最后一次投機失敗破產之后,因為感情生活等諸多原因,以一顆子彈結束了自己的偉大而瘋狂的一生,并留下了“我的人生是一場失敗”這一令人扼腕嘆息的遺言(關于他的故事,百度百科里有詳細記載)。此外,波浪理論的創建者艾略特據說從沒炒過股,而被捧得神乎其神的江恩據說臨終遺產只有區區10萬美元。或許是我孤陋寡聞,環顧當今投資界,單純靠技術穩定贏利并積累億萬財富的人似乎并不多見。
基本面投資又可以分為價值投資和成長投資兩派。前者以格雷厄姆為鼻祖,該派理論強調企業帳面資產的價值,看重安全邊際和清算價值。他們以大大低于企業凈資產和凈營運資本的價格買入股票,等待價格回歸合理(或者直接控股清算),賺取數十個點的利潤即拋出。而成長投資理論的鼻祖為費雪,該派強調企業成長的價值,認為應該長期持有那些賺取超額利潤并且利潤不斷增長的企業,享受數十倍的豐厚利潤。簡而言之,價值投資者更看重企業目前的帳面價值,而成長投資者更看重企業未來的贏利成長空間。
按照佛教中觀理論,我們看待任何問題,如果偏執一方,就必然有所疏漏不夠完美。因此,世界頂級富豪之一的股神巴菲特通過數十年的實踐,最終將價值投資與成長投資完美結合,可謂是成長價值投資集大成者。巴菲特自己也說過,他是85%的格雷厄姆+15%的費雪,如果不是芒格和費雪引導他走向成長投資,他不可能擁有現在這么多的財富。在早期合伙階段(1956-1969),巴菲特是徹底的格雷厄姆信徒,這也是當時的歷史環境使然,當時的市場乏人問津,大量股票的價格低于凈資產的50%,以不到5倍的(有的甚至是1倍)PE交易,那一段歲月是古典價值投資者的天堂。后來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這種嚴重低估的投資機會已經可遇而不可求,巴菲特因此解散了合伙公司。當然除了這個原因,還有其為了重組伯克希爾等更為高明的考慮。國內很多投資者往往只看到巴菲特投資大師的一面,沒有真正了解他作為重組大師、并購大師、管理大師的一面。如果僅僅依靠投資,他的財富可能只有目前的十分之一,而這也是其他以管理基金而聞名的投資大師財富遠遠不如他的原因。
古典價值投資的沒落將巴菲特逼進了成長投資這一新大陸。1972年初,由伯克希爾控制的blue chip stamps(藍籌印花)公司,以2500萬美元收購喜詩糖果公司100%的股權。1971會計年度,喜詩公司凈資產800萬美元,銷售額3000萬美元,稅后盈余200萬美元,凈資產收益率25%。收購市凈率3.1倍,市盈率12.5倍。當時,伯克希爾公司擁有藍籌公司60%股權,也就是說,伯克希爾透過藍籌擁有喜詩60%股權,伯克希爾付出的代價為2500×0.6=1500萬美元。到2007年,喜詩累計為伯克希爾產生了13.5億美元的稅前利潤,交納營業稅后,凈利潤約為12.6億美元(此案例數據來源于網絡)。巴菲特在這一筆投資上賺得盆滿缽滿,但是這一筆投資顯然是與格雷厄姆的古典價值投資方法大相徑庭的,格雷厄姆不可能以3.1倍市凈率去買入一家成長型公司。從喜詩糖果開始,巴菲特逐步將格雷厄姆的“古典安全邊際”理念發揚光大,并且與費雪的成長投資理念相結合,形成了全新的“成長價值投資”理念,即以合理或低估的價格(“現代安全邊際”)買入擁有長期競爭力、利潤持續增長的企業,享受復利增長所帶來的巨大收益。眾所周知的給巴菲特帶來巨大成功的可口可樂、吉利等投資都是遵循的這一理念。相關閱讀:1、巴菲特選股標準:不青睞購買便宜貨 2、巴菲特選股標準的核心:找到出色的公司 3、巴菲特炒股三條鐵律 不懂不做不加杠桿
綜上可知,“成長價值投資”理念不是我的獨創發明,也不是國內某個天才投資者的獨創發明(還真有博主為了吸引代客理財資金,把自己吹得比巴菲特還牛的)。“成長價值投資”理念的傳承來源于格雷厄姆、費雪、巴菲特、戴維斯、歐奈爾、彼得林奇、馬克斯(七劍下天山?)等海外投資大師。近年來,我花費大量的時間、金錢和精力研究這些在財富事業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富豪大師們的投資理念與經典投資案例,并結合中國股市的實際情況,加入之前多年摸索總結的實用技術(波浪理論、底部構造理論以及“凌波”“飛龍”指標),最終形成了以“安全邊際、成長空間、量能形態”為核心的“蜀山劍派”價值成長實戰投資風格:
一、“安全邊際”是戰略基礎。
再好的股票如果價格不合理,沒有安全邊際,都不值得擁有。我經常說,安全邊際是跌出來,風險是漲出來的。比如開篇提到的那些高成長股,如果在去年我們關注的時候買入,可以認為是具有安全邊際的(當時很多利潤增長50%以上的股票PE只在20倍左右,如舊帖中提到的麗珠集團我去年下半年建倉時PE不到20倍),而現在經過一輪大幅上漲之后,有一些高成長股PE已經高達五六十倍,顯然已經不具備安全邊際。這一類股票,只有經過較長時間調整并且未來利潤可以繼續增長才有機會再次介入。
垃圾股、概念股根本談不上什么安全邊際,其未來的業績完全是不可預見的(或者根本就沒有業績而言,虧損或贏利幾厘幾毫)。我們關注的股票以消費、醫藥類為主,因為巴菲特說過:“在一塊動蕩不安的土地上,不太可能建立一座固若金湯的城堡”。美國百年證券史表明,“消費壟斷成長”是大牛股的溫床。穩定的行業是安全邊際的重要內涵之一,很多周期性行業、訂單型公司,收入和利潤極不穩定,很難對其價值作出長遠估算。
安全邊際的估算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你不需要知道一個人確切的體重就可以判斷他是否是一個胖子。很多投資者說,我無法判斷一家企業的內在價值是多少,當然也不可能知道什么價格具有安全邊際。我不免要問:如果街角那家面包店準備轉讓,而你準備接手,在不知道這家面包店擁有的凈資產是多少,過去每年的贏利是多少,未來大概每年能贏利多少的情況下,你會開出什么樣的價格?你能否知道什么樣的價格是不吃虧的?價格是你付出的,價值是你得到的。無論是幾十萬的小生意還是幾個億的大生意,考量企業價值的標準都應該是一樣的,即能否獲得滿意的投資回報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商業能力圈,不要買那些你看不懂且無法估算其價值的企業,不然你就是在賭博,只是在天真的期待會有下一個傻瓜以更高的價格來接手。
二、“成長空間”是戰略目標。
沒有成長空間的股票,是長線投資者的墳墓,尤其是那些看似光芒耀眼的超大市值藍籌股(2000億以上)。比如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工商銀行這些,號稱亞洲最賺錢的公司,但是因為其體量太大成長空間有限,持有其股票的投資者完全享受不到“賺錢”的樂趣。因此我們更傾向于投資青年期的企業而不是中年期之后的,這也是為什么我一直比較喜歡次新股的原因。除了那些只為上市圈錢的垃圾,還是有不少次新股是朝氣蓬勃并快速成長的。
縱觀全球百年證券史,消費壟斷成長企業是永恒的投資熱點。成長的可持續性對于企業來說至關重要,兩三年的高成長可以造就兩三年內漲三五倍的牛股,一旦增長不再,股價便會遭遇戴維斯雙殺,很多新興產業的股票即是如此。而十年以上的快速成長可以帶來數十倍的利潤,如白藥家化等企業過去十年的表現,這也是為什么消費壟斷成長股容易成為長線大牛股的原因。
投資者看到財務報表上當年當季的增長數據反應的都是企業過去的經營情況,過去增長并不代表未來成長,擁有長期競爭力(護城河寬廣),不懼對手價格競爭、新產品競爭的企業才能夠保持長期的競爭力。要判斷企業是否具備長期競爭力,除了參考ROE等財務指標外,更重要的是取決于投資者對這個行業這家公司的商業贏利模式的理解與判斷。一般而言,擁有獨特資源稟賦和強大品牌價值的企業長期競爭力比較強。
三、“量能形態”提供戰術時機。
巴菲特很少論及擇時的問題,但實際上他對大勢的把握是相當精準的,和鄧普頓一樣,兩者都是逆向投資的頂級高手。“別人恐懼時貪婪,別人貪婪時恐懼”是他的擇時觀最恰當的表述。對于擁有長期競爭力的優質企業,我們能買到的價格當然是越低越好,而大熊市時往往會出現嚴重低估的價格。有時候,當企業出現危機但并不損害其長期競爭力時也會出現價值低估的機會,這個時候市場先生往往過度恐慌,大量拋售,導致股價嚴重低估。采取逆向投資策略的前提是:危機只是暫時的,企業可以快速的走出危機影響,不然碰到雷曼、三鹿這樣的直接被危機整破產的企業就直接悲劇了。逆向投資的長線超級機會是可遇不可求的,可能好幾年或者十來年才會出現一次。所以資金量相對較小的散戶投資者可以相對靈活一些,根據量能形態對擁有長期競爭力的成長型股票采取適當的波段交易策略:
對于基本面非常好擁有長期競爭力的股票,當“安全邊際”滿足時,我們傾向于在中長期調整(至少一年以上的時間)之后,周線五浪走完并且出現“一浪三”啟動點(“凌波”躍龍)時開始分批建倉,并且在二浪調整結束,三浪放量啟動時的中心買入點(“凌波”飛龍)加倉。任何時候,如果價格已經超越中心買入點10%以上都不再追高買入,并且應以中心買入點附近的波段低點設立止損位。
綜合來講,我們在優質股票(“成長空間”巨大)價格合理或低估時(“安全邊際”具足)買入,股價嚴重高估時賣出,時間可能是半年、一年、兩年、五年或十年以上,具體應視市場表現與企業的經營情況而定。比如在2007年那種整體市場嚴重高估(整體PE高達60倍)的時候,很多優質股PE高達七八十倍,這個時候是否還有必要一味死守不放?與頭腦僵化思維固定的死腦筋不同,在聰明的成長價值投資者眼中,波段與長線并沒有天然的分界線,一切取決于企業的經營狀況與市場表現。如果股票價格與企業內在價值是同步穩健上漲沒有過分高估的,為什么不可以持有更長時間?如果股價的上漲速度遠遠超過企業內在價值的上漲速度導致嚴重高估(或者內在價值的增長出現嚴重減速或停滯),為什么不可以波段性減倉?根據量子力學世界觀和佛教無常觀,沒有什么是永恒不變的,世間萬物總是處于永不停息的剎那變遷中。好的企業也會遭遇危機,遇到利潤增長乏力景氣下降的時候,比如張裕、茅臺、華蘭生物等企業近來的表現(大跌之后或許機會正在慢慢出現,關鍵看企業景氣何時回升)。不少國內的“價值投資者”因巴菲特一直持有富國銀行、可口可樂這幾只股票就機械化的照搬,不考慮企業經營情況的重大變化,不考慮市值與成長空間的制約關系,不考慮估值水平的高低,將長線投資僵化為永久持有,一味死拿,實際上是對巴菲特投資理念的嚴重誤讀。巴菲特永久持有部分股權的股票只有少數的幾只(絕對控股的企業除外,與股市無關),其他股票都是大波段操作的,比如迪斯尼、強生、寶潔、中石油等。巴菲特長久持有這幾只股票除了基于企業長期價值的考量之外,還有商業利益、道德信譽等多方面的原因。這個話題要展開來說很廣,容以后有時間再討論。
成長價值投資
成長價值投資
“成長價值投資”理念看似只有簡單的三點,但對普通的新手而言,要實際掌握運用會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投資者長時間學習大師們的論著并結合中國市場實際情況予以消化吸收。畢竟這個世界上天才少得可憐,沒有誰可以無師自通(市場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誰上過幾天大學就能畢業,沒有誰上過幾堂鋼琴課就能彈奏《命運》,沒有誰摸過幾回方向盤就能去F1賽車。作為希望獲得財務自由的普通投資者,與其在短線投機的死胡同里轉圈,不如選擇一條通往財富巔峰的光明大道徐徐前行,一路鳥語花香,山頂更是風光無限!
以上內容就是成長價值投資 炒股穩健盈利之道的解讀,東方銅牛網核心價值觀是提供高端證券股票知識及資訊,提供系統全面的專業股票知識來幫助股票交易者成為高級股票交易者。主力證券股票欄目分別為“股票”欄目與“學股”欄目,核心子欄目與欄目為巴菲特股票、華爾街學院、大學股票及學股。轉載 成長價值投資 請注明文章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