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投資必讀:物理學博士帶給你的一種“更有效的擇時方法”
作者“阿爾法貝塔 ”,物理學博士,曾就職于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應用電子學研究所研究員,現為職業投資人。 用戶名“阿爾法貝塔”,他的策略“挑戰不可能”是評測收益第一的策略。
一種更有效的擇時方法--定制指數擇時
趨勢投資由于其簡單、暴力、有效等特點,深受廣大投資者的喜愛。在趨勢的表征與量化跟蹤方面,有均線、MACD、DMA、TRIX等多種工具,而關于趨勢投資的技術流派、方法論等更是不一而足,本文無意探討哪種趨勢策略更為高明,更何況每種策略的適用環境也不盡相同。趨勢投資的核心本質就在于捕捉大概率事件,這就好比龜兔賽跑,短期看的是爆發力,長期看的是一致獲利能力與風險控制力。
本文討論的重點是一個股票策略選擇什么樣的擇時指數才能達到最好的擇時效果。這個問題對趨勢投資者具有非常重要的實戰意義。然而可惜的是,公開發表的文章對此鮮有涉及。對于一個股票交易策略而言,其擇時策略成敗的評判依據可以總結概括為:對客觀行情的確定性識別和把握能力!擇時方案評判可以具體成兩條量化規則:1)對趨勢行情的感知靈敏度;2)對干擾信號的過濾能力。
本文會結合一個具體的量化交易模型案例來探討不同的擇時方案對模型本身的影響,并通過歷史回測進行實證和數據挖掘,最后再給出若干結論。在工具使用方面,只采用了均線擇時系統,理由很簡單,這個工具邏輯清晰、簡單粗暴。
一、一個定制指數的例子
對于一個典型的交易策略,使用什么樣的擇時指數才能達到既可以長期穩定獲利又可以規避中短期的風險呢?這是每一個趨勢投資者都想知道答案的問題。從前文可知,擇時策略的成敗主要取決于對趨勢行情的感知力和對干擾信號的過濾能力。筆者認為,在擇時指數的選擇上,應該遵循兩個原則:相關性、波動性。第一個原則很好理解,只有相關性強的指數,才能對交易策略給予趨勢性的指導;第二個原則的原理主要在于,波動性越大,趨勢性就越明顯,對趨勢行情的感知力和對干擾信號的過濾能力就越強。
為了對以上觀點進行實證,我們量身定制了一個TMT10指數。該指數的構建思路大體如下:1)在樣本股票池的采樣方面,主要考慮選用TMT(電信、媒體和科技)行業的優質成長股,具體來說就是選擇行業發展空間比較大、盈利增長持續穩定、后續評估偏正面的上市公司;2)為了保證所選標的股票具備足夠的波動性,流通市值要求小于100億;3)在排名方面,采用市值、估值、動量等多權重因子綜合排序,并且每日調倉,以收盤價結算;4)為了規避單只股票的突發性行情所產生的“幸存者偏差”效應,策略選擇持倉10只股票,且倉位均等。
這樣TMT10指數便建立起來,相當于TMT行業的領先10指數,與之對應的是創業板指數(新興產業100指數),兩者的主要區別在于:前者的成分股為10只,后者為100只;前者根據特定算法每日調整成分股及倉位,后者一個季度調整一次;理論上,前者的波動性必然遠遠大于后者。
TMT10指數在2011-2016年的歷史表現如下圖所示。
第一張圖是TMT10指數與滬深300指的走勢作對比
第二張圖是TMT10指數與創業板指的走勢作對比
從以上兩張圖中可以看出: TMT10指數與滬深300指的走勢相關性相對較弱;與創業板指的走勢有著極高的相關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TMT10指數的波動性遠遠超過滬深300指、創業板指。在相關性問題上是比較容易理解的,比如下面這張創業板指的十大成分股統計表,讀者一眼就能看出創業板指與TMT行業的緊密程度。
二、定制指數擇時有效性的實證
我們的量化策略就是持有TMT10指數的成分股, 稱為TMT10策略。為了驗證擇時指數的有效性,我們分別選取了滬深300指、創業板指, TMT10指數來進行歷史回測驗證。在這里TMT10指數就是TMT10策略的定制指數。筆者選取了MA(2,15)、MA(2,30)兩種均線擇時策略,測試方法很簡單:趨勢向上,滿倉;趨勢向下,空倉。也許讀者會問為什么不選擇其他均線參數組合?是的,通過窮舉法也許會找到更優的參數組合,但是這里主要是為了驗證思路,況且在A股市場,這兩組參數早已身經百戰,對趨勢的風向既保持了足夠的靈敏度,又可以自動過濾掉大部分干擾信號。
MA(2,15)擇時策略結果統計詳見下表。從表中可以看出:滬深300指、創業板指的擇時方案均跑輸TMT10無擇時方案,其中滬深300指的擇時方案更是大幅跑輸基準-61.46%;使用TMT10定制指數擇時方案取得了+37.98%的擇時收益,最大回撤降至-28%,完勝。
MA(2,30)擇時策略結果統計詳見下表。從表中可以看出:滬深300指的擇時方案依然大幅跑輸基準-59.21%;創業板指的擇時方案跑贏基準+36.61%,但是仍不及TMT10定制指數擇時方案的+59.12%;
綜合擇時收益、最高指數、最大回撤等多項指標,TMT10策略最有效的擇時指數是定制指數TMT10指數。
三、關于量化擇時有效性的幾點總結
從本文第二部分的量化擇時的實證與數據挖掘的結果來看,筆者認為有幾個問題很有必要需要厘清一下。
1)趨勢投資者應該如何選擇擇時方案?這個問題實際上涉及了兩個技術細節:一是擇時指數的選取;二是量化趨勢的參數選取。對于第一個問題,實際上涉及到最為核心的兩個參數是相關性、波動性,并且在本文第二部分已經過實證。所以,筆者給出的答案是,按照擇時指數的效果排序為:量身定制的指數>相關行業指數>大盤指數!對于第二個問題,筆者無法給出具體答案,因為不同的適應環境對應的最優參數千差萬別。這個答案也許會令讀者失望,但事實確是如此,不過筆者可以給出量化趨勢參數選取的兩條基本規則:對趨勢行情的感知力要足夠強;對干擾信號的過濾能力不能太弱。
2)量化擇時一定能提高整體收益率?筆者的答案是:NO!從上面選取的TMT10策略案例來看,量化擇時策略(TMT10定制指數均線擇時(2,15))在盤整行情期間(如2013.8-2014.2)明顯跑輸基準指數;與之相對應的是,量化擇時策略在大趨勢行情期間(如2015.1-2015.6,以及后面的股災1.0/2.0/3.0)均有相當不俗的表現。因此,量化擇時對交易策略整體收益的影響主要取決于當前的市場大環境:如果市場處于趨勢行情中,量化擇時自然會錦上添花;如果市場處于窄幅盤整行情中,量化擇時有可能雪上加霜。
3)量化擇時是否會降低交易策略最大回撤率?把時間周期拉長看,理論上是必然的。因為在面對未知風險的情況下,量化擇時會最大程度保護你的交易策略,與此同時,在這個未知風險的世界里,黑天鵝是注定會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