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柄形態是股市k線圖的一種形態。杯柄形是一種持續上升的形態,它跟隨上通道的突圍而形成一段整理的時間。杯柄形態可分為兩部份:杯及杯柄。當某時段價格上漲,一個杯形隨之而形成,它的外觀好像一個碗或者圓底,亦像是一個呈U字的形態。因為與V形相比,U形比較平坦,故此杯形可以確定是一種在底部具有強烈支持的整理形態。
杯柄形態概念
當杯形形成后,短期的成交,便是杯柄的進化期。由杯柄范圍隨后突圍,并提供一個較強烈的上升趨勢訊號。通常杯柄的回調越短暫,越形成上升趨勢及加強突圍。當突圍出現時,成交量明顯是上升的。
以上為例,在遇到A點的阻力位前,價格正在上升。不到六個月,杯的形態已形成,而且相遇阻力位B點。價格隨后徘徊在同一個交易價格約一個月,然后穿破阻力位,確認了杯柄形。成交量也提供了一個委明確的指標,確認這圖形的準確性。因成交量在破位前后增加,代表出現大量買家。
杯柄形態形成周期
一個“杯與杯把”形態的形成到底需要多長時間是值得探討的,令人欣慰的是,不論形成周期的長短,這一形態都有良好的表現。我們覺得,一個標準的日線圖“杯與杯把”形態,其下跌階段(杯的左半部分)應歷時二至三周,其底部階段(杯的底部)應持續三至六周,其回升階段(杯的右半部分)應需要二至三周,最后的杯把階段應有一至二周的時間。假如還有其它理由令我們決定持有這一股票的話,我們也會考慮形 成周期較長或較短的形態。
與此相關的是,杯的深度也是具有爭議性的,我們通常認為,一個標準杯的底部至少要比杯的左半部分高點要低20%,但不應超過40%,例如,若杯的左半部分高點為100美元的話,則杯的底部應當處于60美元(低40%)至80美元(低20%)之間。
另外,整個市場的狀況也會影響這一形態的標準深度,在通常情況下,我們傾向于在牛市中尋找回落幅度不大的“杯與杯把”形態,在熊市或深幅調整市中尋找回落幅度較深的“杯與杯把”形態,股票的表現通常受制于整個市場的平均水平。
基本上,我們會將杯把形態的右半部分視作一次回抽的過程,這將意味著股價的回調幅度將局限在5~15%之間,有些交易者會比照杯的右半部分的深度來量度杯把,若按照這一標準,我們將會放棄那些杯把回調杯的右半部分幅度30%以上的相關形態,若杯把回調幅度過深,則不僅會斷送一輪大型的上升行情,而且還有可能演變成新一輪下跌趨勢的起點。
歐奈爾杯柄形態使用分析與圖解
買點的選擇是股市投資的重點問題,所謂“選股選時”,除了選股,就是選擇買入時機了。買點的選擇又是一個難點,新老投資者都會有這樣的經歷:選好了一支股票,看著它猶豫不決,不知道在什么時候是買入的最好時機。
買點的選擇方法,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我們在這里看看歐大師是如何選擇買入點的。
歐大師上來就舉了一個“有柄的杯子”的例子
歐大師指出:在“有柄的杯子”這種形態中,正確的買人時機是在股票價格上升到比柄形區域(C、D、E點)的最高價格還高l/8處。雖然我們稱該點為新高點,它實際上是突破柄形交易區域的新高點,通常比過去的實際高點(A點)略低。
簡單地說,就是股價放量上升即將創出新高時,是最佳買入時機。
典型規則的“有柄的杯子”形態,在A股市場中也可以見到,例如:
圖二,[中信證券]在2006年1月下旬—3月底的走勢,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有柄的杯子”,3月31日放量向上突破,形成歐大師主張的最佳買點
圖三,后來[中信證券]升幅巨大。
說到這兒,自然就會出來一個問題:為什么不能在杯形區城的底部(B點,也就是“坑底”)買人呢?
歐大師寫道,他們會問:“為什么不在價格較低的時候早一點買進,這樣不是能獲利更豐嗎?”
這是因為,除了這種“有柄的杯子”形態——也就是“單底”形態外,還會有“雙重底”、“三重底”的形態出現
圖四,“雙重底形態”。如果在第一個低點B點買入,可能還會出現第二個底點D點。
那么,能不能在第二個低點D點買入呢?不能,因為還可能出現第三個低點——“三重底形態”,甚至很多重底的形態:
圖五,多重底形態。
歐大師不主張在低位買進,有兩點原因:
第一點,第一課歐大師就說,買入后如果下跌8%必須止損。低位買入時,我們并不知道股票是否還會下跌,如果繼續下跌,就要止損,所以必須等待更可靠的技術信號表明股價確實止跌并將大幅上漲時再買入。
第二點,歐大師認為股價在低位徘徊時,技術面上不能證明它將來會大幅上升,這時候買入的可能是一支不怎么樣的股票。
歐大師說:我們并不希望用最低的價格買進一支上升空間可能不怎么樣的股票,而是希望在最有利的時機買入一支價格會大幅上漲的股票,而這種可能性需要時間來驗證。通過對過去股票的分析,我發現在基本面和技術面配合良好的情況下,在最佳買入點買入的股票不會跌去8%,并且最有可能充分展開價格上升運動,同時風險最小。
所以,歐大師主張——
任何股票的最佳買入點均位于其底部運動結束,股票價格創出新高之際。
在股票價格有效突破的當天,其成交量應較以往放大50%以上。也就是說,最佳買點是在股價經過回調整理,成交量放大50%以上(也就是量比大于1.5)股價即將創出新高之際。
在圖一“有柄的杯子”——單底形態中,買點就是E點;在圖四的雙重底形態中,買點就是G點。
對此,歐大師在第10課中甚至提出了“逢高買入,更高賣出”的理論。他說:
你想要那些價格最具上升空間的股票嗎?那么,你必須以“逢高買入,更高賣出”的理念來代替“逢低買人,逢高賣出”的理念。
看到這里,有朋友肯定會問:對于“低市盈率、確定增長”的個股,老拙不是主張“近期回調”時在低點買入嗎?我們到底是聽歐大師的,還是聽老拙的?
是這樣的,任何技術分析的方法都有其更適用的階段性。我認為,歐大師“逢高買入”的買點選擇方法,更適用于牛市初期和調整市;而我們常說的“逢低買入”的方法,更適用于牛市的上漲期
在牛市初期和調整期,許多股票經過下跌股價很低,存在大量被低估的價值成長股。散戶資金有限,哪只股票將來會漲得更快更高,應該先買哪一只股票呢?歐大師“逢高買入”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比如,2006年6月前后,A股市場進行了本輪牛市的第一輪中級調整。這時假如我們看好了[寶新能源]和[中信證券]兩只股票,應該先買哪一支呢?按歐大師的方法“逢高買入”,你就會先買[中信證券],見下圖:
圖六,[中信證券]更早創出新高。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對歐大師“逢高買入”的方法總結三點:
第一,“逢高買入”可以規避股票長時間在底部盤整時的等待。特別是新入市的投資者,這種盤整是很折磨人的,往往容易把心態搞壞,產生一種“等它漲過成本價就賣了”的心態,結果在即將創出新高時就開始賣出甚至全部,實際上這時正是股價大幅上漲的起點,是應該買入或者增持的。
第二,在牛市初期和調整期,越早結束底部盤整創出新高的股票,未來的漲幅通常越大。因為這表明它的賣壓相對較小,看好的投資者相對更多。
第三,在牛市初期和調整期,先買入更早結束盤整創出新高的股票,待其上漲獲利部分賣出再建倉后啟動的股票,可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在上例中,就是先買[中信證券],等一個月后[寶新能源]啟動后,部分賣出獲利的[中信證券],買入[寶新能源]。
所以,在牛市初期和調整期,按照價值成長基本面選擇股票然后在低點買入死等就不是最好的辦法,而應該按照歐大師的理論,優先買入更早創出新高的價值成長股。
但是,在牛市的上漲期,價值成長股調整的時間通常較短,這時候就可以在看好的個股短線下調時及時在低點買入。比如:
圖七,[中信證券]在上漲過程中挖出了一個又一個的“坑”,在坑底B點買入后很快就會上漲,比在E點買入獲利更大更快。
由于我們的模擬盤和實盤從06年10月開始操作,處于牛市的上漲期,因此“短線回調”買入就成為相對正確的選擇。
當然,這時按歐大師的理論,在E點買入也無大錯。但是要注意,歐大師說:“當股票價格超過其正確買點的5%時不應再追高”。從圖七中我們看到,E點之后再漲5%,就有短線被套的可能
歐奈爾杯柄形態的擴展
歐奈爾杯柄理論的買點,簡單地說,就是股價放量上升即將創出新高時,為最佳買入時機。其實質都是主力在前期高點附近,考慮到前期高點套牢盤的壓力,主動采取的一種洗盤行為,目的是為了走得更遠,拉得更高。實際中有時分為二種情況:
一是超強主力。在前期高點附近,通過橫盤方式消化壓力。股價在C區域橫盤一段時間后,當放量突破C區高點時,即為買點。圖中D點
二是強主力。在前期高點附近,對股價進行一定的打壓,使股價有一定跌幅。這就形成了歐奈爾的杯柄形態。當放量突破C區高點時,即為買點。圖中E點
杯柄形態是一個牛性的持續形態。如它的名字所示,這個形態有兩個部分:杯和柄。其中杯是在一段上漲后形成,看起來像個圓形底,當杯的部分完成后,出現一段盤整行情,這就是柄。當柄這段盤整行情被突破后,價格將延續此前的上漲趨勢。
1、趨勢:作為一個持續形態,杯柄形態前的趨勢為上升趨勢。理想情況下,這個上升趨勢的時間為數月,還處于趨勢早期。此前的上升趨勢越成熟,那么該持續形態的成功率越低。
2、杯:杯的形態應該為U型,看起來像個圓底。一個V型的底部對杯柄形態來說太急促了。緩和的U型可以確認這個“杯子”是一個鞏固階段。完美的情況下,“杯子”兩邊的高度相等,但是大部分情況并不這樣。
3、杯高:理想情況下,杯子的深度為此前上升趨勢的1/3回撤幅度,或者更少。對于波動大的市場,這個回撤幅度可以為1/3到1/2。極端情況下,可以達到2/3。
4、柄:有時候,這個柄會以向下傾斜的旗形或者小三角形態出現,有時候則只是一個簡單的小幅回撤。柄回撤的幅度可以達到杯上漲高度的1/3,最好不要超過這個幅度。柄回撤的幅度越小,該形態的牛性就越足,突破時表現得也越顯著。
5、時間:杯子的形成時間可以為1到6個月,或者更長。柄的時間則為1-4周。
6、成交量:當柄突破時,應該有明顯放大的成交量。
7、目標價:目標價可以為杯底部到杯右邊波峰的距離。
與其它形態一樣,最重要的是抓住形態的本質,而不是細節:杯柄形態中的杯子是一個碗狀的鞏固階段,而柄是一個小回撤,隨后出現一個放量的突破。
杯柄形態和圓弧底
杯柄形態是一種再上升趨勢重顯示買入信號的技術模型.股價先由高位回落,然后再從低位反彈到高位,形成杯形,然后再由高位下跌后迅速反彈,形成杯柄。這種策略基于O'NEIL創立的圖形模式。通常杯子的底部應該有點圓,看起來象U字,而非急拉的V形,這樣就是一個注底的時間.隨后探底洗出一些投機者.所以再后面的上攻中,賣壓不重.當然也有一些股票不做杯柄,直接拉升,就是我們所說的圓弧底。
“杯與杯把”價格形態屬于一種重要的反轉走勢形態,它通常出現在一輪大幅上升之前,它的形成過程是這樣的,首先股價出現下跌,然后進入盤整,最后見底回升,這樣就產生了一個“杯”的形態,當完成這段回升走勢之后,股價再度重演小幅下挫與回升走勢,從而形成“杯把”的形態(參見例圖1)。
在深入探討“杯與杯把”這一交易技術以前,我們先來對這一形態本身進行剖析,并介紹一下它為什么會這樣出現,接下來我們將探討如何使用成交量來作為一個形態的確認指標,并建議投資者在何處設置建倉和止損盤。
掌握這一形態
要想更好地了解“杯與杯把”的功能是如何體現出來的話,我們首先來分析一下這一形態在不同的階段其市場動力是如何變化的。當最初的下跌走勢完成之后,股票交易進入了一個相持的階段,這是股票的抄底獵手開始進場博反彈,而短線沽家和短線炒家也樂于在股價回升時賣出,最后多空雙方均開始認同當前的價格水平,導致股價處于窄幅波動狀態。
例圖1.顯示的是典型的“杯與杯把”形態,首先股價出現下跌,然后是陷入盤整,接下來展開回升走勢,最后完成回抽確認。
不過,這一平靜的格局通常不會持續較長時間,激進的炒家就會開始買進,試圖在一個潛在的新一輪上升趨勢來臨之際強搭早班車,這樣便產生了一個杯的右半部分,當這一回升走勢接近杯的左半部分的上方時,那些有幸在盤局或股價剛開始突破時就搶得籌碼的交易者開始獲利回吐,同時那些在股價下跌以前就建立多倉的炒家也迫不及待地匆忙平倉,其結果便造就了杯把的誕生。
值得注意的是:依照推廣這一形態的專家William O'Neil的觀點,最佳的“杯與杯把”候選目標應當是那些已經做好強勁上升準備的股票,尤其是有可能價格翻倍的品種,這就意味著杯的左半部分實際上已經出現過較大幅度的調整了。
這一形態形成的周期與幅度
一個“杯與杯把”形態的形成到底需要多長時間是值得探討的,令人欣慰的是,不論形成周期的長短,這一形態都有良好的表現。我們覺得,一個標準的日線圖“杯與杯把”形態,其下跌階段(杯的左半部分)應歷時二至三周,其底部階段(杯的底部)應持續三至六周,其回升階段(杯的右半部分)應需要二至三周,最后的杯把階段應有一至二周的時間。假如還有其它理由令我們決定持有這一股票的話,我們也會考慮形成周期較長或較短的形態。
與此相關的是,杯的深度也是具有爭議性的,我們通常認為,一個標準杯的底部至少要比杯的左半部分高點要低20%,但不應超過40%,例如,若杯的左半部分高點為100美元的話,則杯的底部應當處于60美元(低20%)至80美元(低40%)之間。
另外,整個市場的狀況也會影響這一形態的標準深度,在通常情況下,我們傾向于在牛市中尋找回落幅度不大的“杯與杯把”形態,在熊市或深幅調整市中尋找回落幅度較深的“杯與杯把”形態,股票的表現通常受制于整個市場的平均水平。
基本上,我們會將杯把形態的右半部分視作一次回抽的過程,這將意味著股價的回調幅度將局限在5~15%之間,有些交易者會比照杯的右半部分的深度來量度杯把,若按照這一標準,我們將會放棄那些杯把回調杯的右半部分幅度30%以上的相關形態(參見例圖2),若杯把回調幅度過深,則不僅會斷送一輪大型的上升行情,而且還有可能演變成新一輪下跌趨勢的起點。
例圖2.顯示的是杯把的深度,理想的模式為,(A)點所對應的杯把部分所回抽的深度不應超過該股當前高點的5 ~ 15%或不超過杯底以來升幅的30%,跌幅過大的杯把將破壞這一形態,甚至有可能演變成新一輪的下跌趨勢。
成交量
雖然成交量并非這一形態構成的必備要素,但若一個“杯與杯把”形態中含有一個帶有類似于杯與杯把形態的成交量指標會比沒有好得多。理想的模式是當杯的左半部分開始形成時,成交量也同步作戲劇性的增長,表明交易者開始恐慌地拋售手中的股票,而在杯的底部成交量反而減少,說明交易者開始認同當前的價格水平,市場陷入盤局狀態。在杯的右半部分形成階段,一旦出現向上突破的走勢,成交量又會再度出現增長的勢頭,為持續的上升提供能量,最后,在杯把形成階段股價出現獲利回吐時,成交量開始出現萎縮,在這一階段若出現巨大的成交量,就要警惕這決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獲利回吐了,而是有可能出現新一輪的下跌。
雖然成交量指標有助于“杯與杯把”形態的確認,但價格形態本身更為重要,由于成交量不會完全與價格走勢亦步亦趨,因此不應簡單地靠成交量來定義一個“杯與杯把”形態。
例圖3. 作為一種理想的模式,在價格的走勢中成交量理應與“杯與杯把”形態如影隨形,不過需要留意的是,在杯的中部成交量是如何減少的,而在杯底(A)點展開突破走勢時是如何增加的,以及在營造杯把期間又是如何減少的。
依據這一形態進行交易
因為這一形態的右半部分之后將會出現回抽,因此我們傾向于按照回抽的走勢來進行交易,一旦確認“杯與杯把”形態,就可以在略高于當前的股價水平之上建立頭寸,例如在2天或3天的最高點之上建倉。當完成建倉操作后,我們還必須在不低于杯把底部的位置設置止損盤,這樣就能夠確保一旦杯把形態失效,所引發的損失被限定在一個較低的水平。
例圖4,所顯示的是建倉和止損盤的設置,當股價突破當前的高點后才建倉,這時該股票已經重納升軌,此時建倉實為順水推舟,假如股價跌破杯把的低點將宣告這一形態失效,此時在貼近杯把底部的下放設置止損盤可以將損失降至最低
例圖5至例圖7提供了一些有關“杯與杯把”形態的補充例子,從過去的市場上升過程中去尋找這一形態是盡快掌握這一形態的有效途徑,這樣一來,你就會發現有許多大幅上升的股價走勢,在其啟動之初總能夠找到“杯與杯把”這一形態。提供了每隔兩周更新一次的具有典型“杯與杯把”形態的股票清單。
例圖5.為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 (DJIA)的日線圖走勢,注意其中較小的“杯與杯把”形態實際上只是另一個更大的“杯與杯把”形態的組成部分而已。
例圖6. 為Sanmina Corp (SANM)股票的日線圖走勢,科技股經常成為上佳的“杯與杯把”形態的候選品種,原因是投資者總是更樂于追捧這類股票
例圖7.為United Technologies (UTX)股票的日線圖走勢,注意其杯把部分的回抽恰到好處,僅僅數日即宣告完成。
技術分析
一、概念:
突破信號、死貓反彈、道氏理論、艾略特波浪理論、市場趨勢
二、圖表:
K線、卡吉圖、線形圖、美國線、點數圖
三、技術:
1、圖表形態:
擴散型頂部、杯柄形態、雙重頂/雙重底形態、旗形和三角旗、缺口、頭肩、島型反轉、價格通道、三角形態、三重頂/底形態、楔形形態
2、K線圖形態:
2.1基礎:
十字線、錘子線、上吊線、倒錘線、光頭光腳、流星、紡錘線
2.2進階:
Hikkake形態、啟明星、三只烏鴉、白色三兵
四、技術指標
1、支撐和阻擋:
底部、斐波那契回調、轉折點(PP)、頂部
2、市場趨勢:
平均趨向指數(A.D.X.)、順勢指標(CCI)、非趨勢價格指標(DPO)、應用確定指標(KST)、一目均衡表、指數平滑移動平均線(MACD)、質量指數、移動平均線(MA)、拋物線指標(SAR)、聰明錢指數(SMI)、趨勢線、三重指數平滑移動平均線、Vortex指標 (VI)
3、動量:
現金流指數(MFI)、相對強弱指標(RSI)、隨機指標、真實強弱指數(TSI)、終極指標、威廉指標(%R)
4、交易量:
累積/派發線、簡易波動指標(EMV)、強力指數(FI)、負交易量指數(NVI)、能量潮(OBV)、賣權-買權比率(PCR)、量價曲線 (VPT)
5、波動性:
真實波動幅度均值(ATR)、布林帶(BB)、唐奇安通道、肯特納通道、股市不穩定指數(VIX)、標準差(σ)
6、市場廣度:
漲跌指數(ADL)、阿姆氏指標(TRIN)、麥克連指標
7、其它:
估波曲線、UI指數
本文由東方銅牛網整理編輯,轉載 杯柄形態_歐奈爾杯柄形態圖解 請注明文章地址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