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更可怕的是不計成本地冒險
admin
就算偶爾他們接受風險,那他們能接受的也只能是“勝率超過50%”,或者最好“勝率遠遠超過50%”的決策。
韭菜們不一樣,他們喜歡冒險,但是他們甚至不知道如何計算風險——是呀,風險是可以通過算術算出來的!韭菜們從來沒有算過,甚至沒有想到過應該計算一下。那你說他們能贏嗎?若是他們竟然贏了,那豈不是沒有天理了?!
你是新手,你不是韭菜,至少你不想永遠是一根韭菜,那怎么辦?
學啊!
不想學?那還有什么別的辦法嗎?有——退出市場,永不參與。
那還是學吧,直到把自己變成一個學霸。
有人向你借錢,100塊,然后告訴你他愿意到期還給你110塊。這時候你的回報風險比是多少呢?你的風險是那個人跑了,你損失100塊,你可能的回報是,如果他還你錢的話,你的錢比原來多了10塊,于是,你的回報風險比是0.1:1=10%,這看起來完全沒啥吸引力么!
若是對方告訴我,借100塊錢,第二天還150塊,哈,我是肯定不會借的,因為這種條件只可能是個急著去打麻將的賭鬼提出的……我沒這樣的朋友!玩笑歸玩笑,回頭看本質:實際上,在不確定對方信用的情況下,無論回報率是10%還是50%,抑或是200%,風險是一樣的:你最多可能損失掉的是100塊本金;回報風險比很不一樣,而這個比率給你帶來的心理影響也非常不一樣。
讀起來有點繞?別急,剛開始多簡單的東西疊加好幾層之后都會顯得很復雜,也顯得不那么直觀。多讀幾遍是讀任何好書的訣竅。
在上面的例子里,你的實際成本來自那“同樣的風險”——有可能損失100塊——給你帶來的壓力。你月收入是六位數,那你甚至會對對方說,“算了,不用還了!”但如果你是個在大學里讀書全靠父母接濟的窮小子,100塊很可能是你一整天的飯錢,并且竟然是在月末,你只剩下最后100塊的時候,那成本就是你完全不能承受的了。
所以,你看,計算風險成本要考慮很多因素,你的實力最重要,然后才是回報風險比——你看,在哪里都一樣,實力最重要。
換一個場景,在交易市場里。
你看到某個標的,X,從之前的一個價格高點26元回落到20元,然后你猜它很有可能回漲到22元,到時候你就可以“套現”了。于是,你動用500元購入,總計買到了25個單位。那,你的回報風險比是多少呢?算一下唄!
分子是可能的回報。當價格真的回到了22元的時候,你可能的收益總計50元,而你拿出來“冒險”的總金額是500元,所以,你的回報風險比,是50:500=10%——這個比率看著如何呢?實際上不咋樣吧?
然而這個計算還需要改進。因為新手是不設止損線的,或者,準確地講,“韭菜”是沒有“止損”這個概念的。你不一樣,你學會了,你知道應該設個止損線。所以,你給自己定了個止損線,如果價格跌到18元,那么你無論如何都得賣出!
這個時候,你的回報風險比是多少呢?分子還是50元,風險呢?風險是500-25×18=50,于是,50:50,相當于1:1——這跟拋硬幣有啥區別呢?你為什么要跑去交易市場玩拋硬幣呢?!
而且,這跟拋硬幣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因為交易是有手續費的,無論你買還是你賣,于是,若是把手續費因素考慮進來,你這次的交易無論如何都比直接拋硬幣賭正反面要差!
韭菜之所以是韭菜,甚至永遠是韭菜,就是因為他們不僅冒險,還不計成本地冒險,更可悲的是,那么簡單的算術,他們竟然沒想過應該去算一算……他們也學習,但學的是“打探小道消息”那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