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頻次才是決定一切的根本因素
admin
很快,你就會發現,這個所謂的“日常波動幅度”,全然決定于你究竟在觀察多久的時段,或者,你用什么樣的刻度去觀察。你看看K線,按分鐘、按小時、按天、按月……都會得到不同的結論。所以,起碼還有另外一個要素要考慮,你自己究竟是以什么樣的頻率去交易呢?你每天都交易?還是你每時每刻都在交易?抑或是你應該選擇一個季度交易一次?這不是個很容易的決定,也不是一個有標準答案的決定。
有的人時時刻刻在交易,甚至怕自己“效率低下”,靠寫程序來進行“量化交易”,妄圖捕捉市場上的每一個獲利機會;有的人隔幾天交易一次,有的人一年也不一定交易一次……先不管究竟是什么決定了這些人的交易頻率,現在更重要的是,“交易頻率”究竟會影響到哪些結果呢?
有這么個“屋子里的大象”——即,那種顯而易見卻被人們全然無視的現象:
交易頻次越高,交易越是接近“零和游戲”。
智者們早就反復提醒過,只不過說法不一樣而已,措辭不同,但意思是一回事兒:
(交易市場)短期來看是投票機,長期來看是稱重機……
——“華爾街教父” 本杰明·格雷厄姆
所以,韭菜想要翻身,說一千道一萬,只有一條路可走:
降低交易頻次……降低降低再降低。
千萬別不信:只要你在頻繁交易,你就依然是一根“韭菜”而已。降低交易頻次,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很多高手都勸新手不要頻繁交易,只不過他們拿出來的根據雖然極其有道理,但是新手并不在意:
頻繁交易的結果就是交易手續費累積,累積到吞噬你的所有利潤和本金。
我們已經知道幾乎所有新手都犯的錯誤是,誤以為自己參與的是“零和游戲”,所以,他們中的絕大部分最終淪為“韭菜”。但是,絕大多數人壓根就沒意識到的是,隨著他們交易頻率的提高,他們真的越來越接近于“在樂此不疲地玩一個零和游戲”。
最可怕的是,交易市場里的“零和游戲”,宏觀來看,只有交易所是贏家,除了它之外都會輸的。雖然玩家之間在“賭”(交易),但交易所在“抽水”(收手續費),無論玩家雙方的輸贏如何。于是,你贏的時候被抽走一點點,你輸的時候也被抽走一點點,而對方無論輸贏也同樣被抽走一點點……結論是什么?
事實上,交易市場里永遠沒有零和游戲!
“韭菜”的幻覺在于,他們用行動表明他們的堅信和堅持,他們認為自己的智商與體力,完全可以打敗手續費……殊不知,“抽水”是人類史上唯一可以永續的商業模式,真的不是哪個個人能夠打敗的,看看世界各地的券商就明白了。
降低交易頻次的巨大好處在于另外一個方面。
當交易頻次越高的時候,回報風險比很難變高,而是變得越來越低。因為在那么短的時間里,“突然”產生巨大回報的可能性極低極低——雖然在一個波動(風險)巨大的市場里,偶爾會看到“暴漲暴跌”,但,捕捉這些暴漲暴跌,恰恰是最危險的,是火中取栗。
當你嘗試著主動降低交易頻次的時候——注意,是“主動”,而相對來看,“不由自主地高頻次交易”本身是交易者已經被市場左右的被動行為——你會發現,這其實相當于你主動提高了回報風險比,因為你在沒有改變分母(風險)的情況下,主動提高了對分子(回報)的預期。
剛開始的時候,我的交易頻率也非常高。等我想明白了,開始主動降低交易頻次之后,才有機會體會到自己對回報的滿足“閾值”在不斷提高。最后,我甚至給自己定下了這樣的規矩:
漲到10倍之前,就當它不存在。
10倍!這是我在交易頻次相對較高的時候甚至干脆未曾想象過的回報級別。也許這個倍數,將來我會為自己調整,但是,這個數字絕對是我長期多次主動降低交易頻次之后才能在我腦子里出現的東西。憑空無法臆想。
這事兒有點違背直覺,在交易市場里:
· 越是短期的預測,越接近于拋硬幣;
· 越是長期的預測,越容易接近真實的邏輯推斷……
所以,降低交易頻次的本質,是拒絕拋硬幣,堅持邏輯推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