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毛毛片毛片毛片毛片在线看-一级毛片 在线播放-一级毛片a-一级毛片aaa-国产美女做爰免费视-国产美女做爰免费视频软件

客服 |
手機網
格雷厄姆網網站歡迎您!
廣告

2006年巴菲特致股東的信:保險業靚麗表現為幸運使然(下)(連載

2024-06-28 17:15 來源:未知 作者: admin
分享到
關注格雷厄姆網在線:
  • 掃描二維碼

    關注√

    格雷厄姆網微信

在線咨詢:
  • 掃描或點擊關注格雷厄姆網在線客服

2006年巴菲特致股東的信:保險業靚麗表現為幸運使然(下)(連載)

巴菲特致股東的信》歷來是眾多巴菲特追隨者的經典學習范本,其中體現的大師投資理念值得投資者反復研讀。本博客從4月11日起連載《巴菲特致股東的信》,每日兩篇,期待能對投資者有所幫助。


巴菲特致股東的信 2006

 

以下是這個事業群中幾家表現顯著的公司:

 

包柏蕭(Bob Shaw)是非凡的創業家。身為蕭氏地毯公司創辦人的他,把公司擴展為全國最大的地毯制造商。去年,包柏蕭在他75歲時,決定退休。接任者是31歲的蕭氏地毯老手-貝爾(Vance Bell),且深受包柏蕭的推薦。就像以往一樣,包柏蕭做了正確決定。雖然房市走疲,使得地毯事業的發展也跟著遲緩,然而蕭氏地毯公司依舊是伯克希爾的主力事業,貢獻了可觀的盈余。

 

邁鐵(MiTek)是屋頂椼架連接工具的制造商,伯克希爾在2001年收購邁鐵,目前該公司也拓展成迷你集團。不過事實上,以目前的發展速度來看,很快地,以“迷你”一詞來形容邁鐵,將變得不恰當。當初收購邁鐵的金額為4.2億,我們以9%的利率,融資了邁鐵2億美金,并且買下價值1.98億美金的股票(以每股1萬美元的價格購入)。另外,55名員工以2200萬的美金購入2200股。每名員工和我們付出的價格一樣,并且大部份的人是用借錢的方式完成。

 

這些員工都十分慶幸自己做了這個決定。五年后邁鐵的銷售額成長3倍,并且每股價值也成為71,699美元。盡管它收購了14家公司,斥資2.91億,邁鐵目前還可以還清所有積欠伯克希爾的債務,并且還擁有3500萬現金。我們在7月時歡慶收購5周年紀念,我告訴經營團隊如果邁鐵的股價超越了伯克希爾的A型股,那對伯克希爾來說,還真的難為情。各位,如果此事成真,千萬別感到驚訝(雖然芒格跟我試著把伯克希爾的股票推向目標)。

 

不過并不是所有伯克希爾事業的獲利都提升了。當產業的基本面崩壞時,有才能的管理階層,僅能試著減緩其衰退速率。最后,逐漸崩壞的基本面會戰勝管理人的智能。(就像一個有智慧的朋友曾經告訴我:“要當一個好的事業家,那就要確定從事的是好事業”)。報業的基本面絕對是每況愈下,如此的情勢使得伯克希爾水牛城日報(Buffalo News)的獲利下降,而且還會持續下去。

 

我跟芒格還年輕時,在美國經營報業可以很輕易獲得可觀的獲利。就像某位不太聰明的發行人名言:“我的財富,來自于美國社會的兩大支柱:獨占、及重用親信。”。在某家報社壟斷的城市中,報紙即使內容差強人意,甚至是管理上的無能,都還是能創造獲利。

 

 產業的遲緩可能僅有一個理由可以解釋。在20世紀大部份的時間中,報紙是美國大眾主要的信息來源。不管主題為體育、財經,或政治,報紙都有至高的地位。另外很重要的是,報紙廣告提供最簡單的征才機會,以及了解鎮上超市商品價格的管道。

 

絕大部分的家庭感知到報紙對日常生活的重要。但是可理解的,大多數的人每天并不需要第二份報紙。廣告客戶喜歡找發行量最多的報社,并且也希望找到讀者會喜歡廣告、及新版面的報紙。如此的循環,導出一項報業的叢林生存法則:“搶得先機者,才能生存。”

 

如此一來,當兩家或更多報紙共存于主要大城時(一個世紀以前,這個現象相當普遍),通常搶在前頭的報社將會成為最后的贏家。而當競爭期結束時,報社在廣告及報紙的定價上能有更大的自由。一般而言,廣告客戶及讀者的成長率每年增加,而獲利也源源不絕。對報社業者來說,這曾是獲利的天堂(economic heaven)。(有趣的是,雖然報紙定期或通常提出一些讓人不以為然的獲利報告,比如汽車產業或是鋼鐵業。但卻從未教育大眾,報社自己點石成金的狀況。唉….)

 

但我早在1991年的股東信,就認為這種不受經濟景氣影響的狀況,正在改變。我寫道:“媒體事業….最后將發現其營運結果,將比我、整個產業、或是債權人(lender)幾年前所預期的好景,遜色不少。”有些報社對我這番評論、或后來陸續出現的警告感到不悅。而且,愿意接手報業資產的人仍絡繹不絕,以為其仍是不會壞的吃角子老虎機器。事實上,許多在報業定期記錄、及分析重要國際事件的聰明經理人,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不是視而不見,就是裝作無所謂。

 

然而,現今所有的報社老板都了解到他們漸漸地在這場“眼球爭霸戰”中敗陣下來。簡單來說,如果傳輸纜線、衛星,以及因特網比報紙早誕生,那么也許根本就不會有報紙了。

 

利普西(Stan Lipsey)把水牛城日報經營得相當有聲有色,并且我也對蘇立凡(Margeret Sullivan)編輯,感到無比驕傲。水牛城日報在報紙市場的滲透率,比起全國其它報紙都來得高。在財務營運方面,即使水牛城的人口及商業趨勢并不是很好,水牛城日報也仍舊比其它大都會的報紙來得優異。不過,營運還是面臨無情的壓力,最后獲利率持續探底。

 

當然,我們在水牛城擁有領導地位的網絡新聞事業,并且這將會持續吸引更多瀏覽者及廣告客戶。但是,報紙網站的經濟潛力,充其量僅是過去報紙壟斷榮景的一小部份。因為網站提供了許多免費的信息及娛樂選擇,并且只要用鼠標一點,就把瀏覽者送走了。

但對當地居民來說,發行當地專屬的報紙,就像是當地擁有運動球隊一樣,可以馬上吸引目光。一般來說,也就是擁有力量及影響力,可以減少許多的銅臭味。更甚之,對市政有熱情的人或是富人,可以感受到當地的報紙服務鄉里。這就是為什么基威特(Peter Keiwit),經營奧馬哈報紙超過40年的原因。

 

我們常常看到非經濟考慮的個人報社買主崛起,就好像許多收購運動特許權的買主一樣。但是向往進入新聞界的大亨們可要當心,因為沒有原則顯示報社的盈余不能低于支出,也沒原則顯示虧損不會愈演愈烈。經營報社的固定成本很高,并且當發行量減少時,那還真是壞消息呢。在報紙重要性降低的同時,心理上對擁有報社的價值也會減損;反之,擁有運動特許權的價值卻還保有一樣的地位。

 

就像先前說的,除非面臨不能改善之現金流出困難,否則我們還是會堅持經營新聞媒體事業。芒格和我熱愛報紙,我們一天都要讀5份,再加上我們相信:自由、精力旺盛的新聞媒體,是維持民主的關鍵要素。希望紙本印刷及網絡的結合,可以規避報紙的末日。伯克希爾也會與水牛城一起努力,發展成一套持續經營的商業模型。相信最后的成功將會是我們的,只是報業獲利可觀的歲月已經逝去。

 

出售及管理分時持有飛機群之網絡噴射公司(NetJets)有明顯的成長。該公司的成長從來不是問題,其營收自1998年自伯克希爾收購以來,已經成長596%,但在獲利方面卻十分不穩定。

 

我們于1996年進軍歐洲,成本支出可說相當可觀。在歐洲營運5年后,總共獲得80個客戶,但在2006年年中,累積的稅前損失仍達到2.12億美金。不過目前歐洲方面的需求暴增,2005-06年網絡噴射公司就增加了589名客戶。在布斯(Mark Booth)精明的領導之下,網絡噴射公司在歐洲終于轉虧為盈,我們期待如此的經營態勢可以延續。

 

2006年美國方面也經營得不錯,使得全球的稅前盈余達到1.43億。即使在06年的第一季出現0.19億的損失,但以整年度來看,還是締造佳績。如此由虧轉盈的營運成績,當然和布斯一起努力的圣圖利(Rich Santulli)也有功勞。就像是其它伯克希爾的經理人,圣圖利并不為了錢而工作,但實在令人看不出來。他確實精力旺盛,負責管理營運、交易成交,并來回穿梭世界各地,以持續拓展本來就相當龐大的市場,讓網絡噴射公司可以超越對手。今日,網絡噴射的機群價值,已經遠遠超越前三大3家競爭對手的總和。

網絡噴射公司之所以能鶴立雞群,是因為它提供了極致的安全及服務。在伯克希爾,及許多我們的子公司里,網絡噴射公司的飛機是不可或缺的商業工具。而我、我的家人,以及伯克希爾董事會成員,也有和網絡噴射公司簽下私人用途的合約(我必須要說,我們并未享有折扣)。一旦你接受過網絡噴射的服務,再回去坐一般的商用客機,好像又回到過去一樣,凡事只有自求多福。

 

 

政府管制的公用事業

 

 

在伯克希爾擁有86.6%股權的美中能源控股公司(MidAmerican Energy Holdings)旗下,包含許多不同種類的公用事業的營運。其中最大的分別為:(1) 約克夏電力公司(Yorkshire Electricity)與北方電力公司(Northern Electronic),經營涵蓋的370萬電力用戶,讓其成為英國第三大的電力供應者;(2) 中美能源(MidAmerican Energy),主要供給愛荷華州706,000電力用戶;(3) 太平洋能源(Pacific Power)與石山能源公司(Rocky Mountain Power),主要供應范圍涵蓋美西六州170萬電力用戶;(4) 柯恩河(Kern River)與北部天然氣(Northern Natural pipelines),供應全美8%的天然氣銷耗。

 

我們在中美能源控股的經營伙伴是史考特(Walter Scott)與其它兩位非常杰出的經理人,蘇格爾(Dave Sokol)與埃布爾(Greg Abel)。在合伙的雙方,握有多少股權并不重要;只有在理智地思考后,取得意見的一致后,我們才會做出重要的決定。在與他們幾位共事六年后我超越原先的認知:他們真是伯克希爾萬中選一的好合伙人。

 

與亮眼成績稍微不搭調的,就屬中美能源旗下的美國家庭服務公司(HomeServices of America),也是美國第二大的不動產中介業者。這家公司經營20多個地區性品牌、擁有20,300位動產經紀業務人員。但盡管其去年進行兩個收購案,房屋總成交金額卻下降了9%,達到580億美元,獲利也縮水50%。

 

近年來放款質量的低落,是造成住宅不動產交易減緩的因素之一。而“可任意選擇”的合約、以及“可笑”的利率,使得借款人可以在貸款的頭幾年,以遠低于正常利率的利息償還。在幾乎沒有要求的狀況下,自然沒有什么貸款人會違約,如一些尖酸刻薄的說法:“不斷循環的貸款,因為收不到錢,所以沒有損失可言。”但是未交的利息,卻會滾入本金,使先前付出不正常利息的房貸戶,在后來每月超高的利息負擔中,不支倒地。如同史卡雷特.歐赫拉(Scarlett O’Hara)的“明天的事明天再擔心”現象,對許多屋主來說,所謂的“明天”已經到來了。所以,此一后續效應,勢必在美國家庭服務公司的幾個市場中浮現。

 

話雖如此,但我們還是會繼續尋覓其它的不動產中介事業當收購標的,因為相信十年后,美國家庭服務公司必然將遠超過目前的規模。

 

 

以下是中美在營運上的關鍵數字:

 

 

*包括了伯克希爾所得的利息 (所有相關所得稅后的凈額), 分別是2006年的$87,和2005年的$102.

 

財務及金融商品

 

 

   各位一定很高興聽到這個消息(當然我本人更高興):這將是我最后一次,在股東信中提及通用再保險公司,在衍生性金融商品業務的虧損。伯克希爾從2002年初開始,將23,218個在外流通合約,逐漸予以處置到去年只剩197個,而此部分事業的稅前虧損達4.09億美元(但2006年只產生500萬虧損數字)。芒格表示,如果我們在2001年的資產負債表中要對這4.09億下批注,那可能會是“直到最后,才知沒有(Good Until Reached For) ”。總而言之,這句改編過的莎翁臺詞,會是此衍生性金融商品業務的最佳墓志銘:“只要能結束都好(All’s well that ends)。”

 

   同時,我們也結束對價值資本公司(Value Capital)的投資。因此在此部份的報表中,這兩個事業的盈余或損失,都不會再出現在未來的報表中。

 

   克雷車屋在組合屋制造市場的表現頗反常,在去年創下自1962年來最低的銷售量。的確,此產業去年的銷售數字只達到1999年三分之一的水平,而撇開克雷車屋的表現不談,我對這個產業在2006年是否有賺到任何錢感到懷疑。

 

   克雷車屋創造5.13億稅前盈余,并且支付伯克希爾另外0.86億,作為伯克希爾融資克雷車屋100億美元的分期償還款項。伯克希爾健全的財務體質,雖然幫了克雷車屋幫助不少,但企業成功幕后的真正推手要歸功于凱文克雷頓(Kevin Clayton)。凱文對此事業不但了解透徹,并且也身兼理性的決策者、與合作愉快的工作伙伴。透過收購所帶來的成長,跟一開始被買下時的6,661人相較,克雷車屋現今的員工規模已成長至14,787人。

 

   而在租賃方面包含兩大事業,寇特家具(CORT)是由保羅阿諾(Paul Arnold)擔任負責人;而XTRA卡車貨柜是由比爾佛蘭茲(Bill Franz ) 擔任負責人。寇特的營收在去年有顯著的成長,而XTRA則維持2005年的高營收水平。我們會繼續讓阿諾跟佛蘭茲尋找收購企業的機會,并隨時準備新租賃事業的收購。

 

以下為本事業群盈余狀況:

 

 

投資方面

   下表為伯克希爾集團在普通股方面的投資。我們將2006年底市場價值超過7億美金者列入,但有兩家例外。因為這兩家市值合計超過19億美金的公司,我們仍在持續買進。當然,我也可以告訴各位是哪兩家,但隨后我可能就有必要殺人滅口了。

 

 

 

 

認定的“成本”,有一些不同,因為按照規定,賬面價值有時需要加以調高、或予以沖銷。

我們對幾乎所有的投資標的,于2006年營運的績效表現感到欣慰。如去年所提的,我們預期其整體而言,每年可在盈余上創造6~8%的成長,而此一比率,大約每十年左右,就能讓企業的盈余再增長一倍。2006年伯克希爾的四大持股-美國運通、可口可樂、寶堿、及富國銀行,每股盈余的成長分別是18%、9%、8%、及11%,感謝這些企業執行長,所創造的亮眼成績。

 

當我們開始建立外匯部位時,美國的利率尚高出其它國家,此一利差有利伯克希爾直接持有外匯。但2005年時,利差由正轉為負值,于是我們改以其它方式持有外匯部位,像是買進海外企業股權、或買進有大量海外盈余的美國企業。必須強調的是,匯率因素對于選股,并沒有太大的意義,而僅是眾多考慮之一而已。

 

    由于美國貿易逆差的問題惡化,美元持續走貶的機率居高不下。我熱切地相信公平的貿易往來,對美國及任何國家來說都是好事,而2006年,的確有1.44兆的金額是屬于這類。但在去年,美國同時也存在了0.76兆的假貿易(pseudo-trade),也就是只有進口,卻沒有相等的貨品或服務出口的狀況。【大家不妨沉思一下,評論家會如何描述,若我們全部只有0.76兆的進口(目前約占國內生產毛額的6%),然而卻沒有任何出口的情勢。】在大舉向外采購,卻缺乏相對應的銷售收入,美國勢必要變賣資產,或向世界其它國家融資。就像是一個相當富有、但奢靡無度的大家族一樣,在生產能力不足以支應消費時,我們被迫要舍棄一些目前擁有的東西。

 

    這美國來說,并沒有多大的問題。因為我們仍是非常富裕的國家,而過去的信用也不錯。因此,全世界還很樂意接受美國的債券、房地產、股票、以及企業。由于資產雄厚,我們仍有繼續揮霍的本錢。

 

   然而,這樣的變賣家產,后果是不堪設想的。我在去年所預測,大肆揮霍的后果,其中之一已經成真:美國的“投資收益(investment income)”賬戶(原本自1915年以來,每年皆為正值),在2006年轉為負數。目前外國人從美國投資方面所產生的利得,已經超過美國人在海外投資所賺取的金額。目前的狀況,如同美國人已經用盡了銀行賬戶內的錢,并且將目光轉向信用卡。然而,就像借高利貸一樣,在不斷地循環計息下,美國目前正面臨一個“反向復利(reverse compounding)”的處境。

 

 我想強調的是,即使知道此一做法極不明智,美國人仍可在未來十到二十年,過得比今天還要好,國民平均的財富也將升高。只是在此同時,美國公民為了支應龐大負債的成本,在每年的生產成果中,有絕大一部份,是要轉交給外國人的。每天辛勤的工作,有很多時間只是在為前一代的過度消費,而付出代價,實在是令人不滿。因此未來會有一天,美國的勞工及選民,終會對這種“貢獻(tribute)”感到厭煩,形成對政治的強烈反彈。市場將如何面對此一效應,我們根本無法評估,但若對于所謂“軟著陸(soft landing)”抱著期望,恐怕只是自我安慰的想法而已。

 

    我應該告訴過大家,伯克希爾所有由直接外匯部位上實現的盈余,都是來自于遠期合約(forward contract)。這是一種衍生性金融商品,而我們也會運用其它種類的衍生性合約,這可能讓大家感到奇怪。我們都清楚通用再保險公司的衍生合約賬戶,在進行壯士斷腕后,所得到的慘痛經驗;同時也聽我談論過,衍生性商品運用的驚人成長,將導致金融市場上的系統性問題。你們也許會納悶,為什么伯克希爾現在還要跟這個有害物質一起廝混呢?

 

   答案是,衍生性金融商品也像股票及債券一樣,常在價格與價值上出現離譜的偏差。因此,許多年來,伯克希爾在衍生性合約的簽訂,一向是具有選擇性的,在數量上不多,但有時金額卻很龐大。我現在親自管理62個流通在外的衍生性合約,確保交易對手沒有信用風險。截至目前,這些衍生性合約的效益還不錯,為伯克希爾賺取了數億美元的稅前盈余(遠遠超過前面有關遠期外匯報表上的獲利數字)。雖然時時都有虧損的可能,但是整體來說,還是很有可能繼續從價格與價值的偏差中,獲得可觀的利益。

 

    我過去已經表示,伯克希爾已有三位杰出的候選人,將接替我擔任執行長的職務。而且董事會也明確地知道,要是我今晚就過世,該會由誰來接任。三位中無論是誰,都比我年輕很多。伯克希爾的董事們也都相信,繼任者的任期要長,是很重要的一點。

   坦白來說,伯克希爾在投資方面人選的接班上,就不算是準備充份。不過,這有其歷史因素:過去有一段時間,我曾考慮由芒格來繼任,但最近我屬意辛普森(Lou Simpson)來填補空缺。辛普森是位長期投資的高手,在管理蓋可公司的股票投資組合期間,創造了相當出色的長期績效。但他僅比我小6歲,如果我的大限快到了,那么他可以風光表現的時間,可能也并不太長。所以長期而言,伯克希爾需要另外的解決之道。

 

   在我們十月的董事會上,我們已針對這一問題徹底討論。董事會形成的共識為一接班人計劃,而芒格及辛普森,將協助我共同執行。依照計劃,我打算雇用一位更年輕、且有潛力管理大型投資組合的人(性別不拘),視狀況的需要,繼任成為伯克希爾投資長的職務。但在評選的過程中,實際上會挑出幾位候選人。

 

挑出合適的人選,將是艱巨的使命。當然,從投資績效斐然的人才中,再找出聰明的人選并不困難。但是長期投資要想成功,即使有精明的頭腦、以及短期的優異績效,還是有很遙遠的距離。

 

   長期來說,市場將出現非比尋常、甚至詭異至極的舉動。只要犯了大錯,過去無論多長期不斷的成功紀錄,都會被一筆抹煞。所以,伯克希爾需要生來就能辨認、及規避重大風險的人,甚至是有生以來、從未見識過的風險。而現行許多金融機構所普遍采用的規范,運用在投資策略上,都有一些特定、及重大的危機潛伏其中。

 

   情緒的控制也十分重要。獨立思考、心智穩定、以及對人性及組織行為的敏銳洞察力,這些都是想在長期投資上成功的要件。我看過很多聰明絕頂的人,但都缺乏這些特質。

 

   最后,我們還有一個特別的問題需要考慮:我們能讓受聘者留任多久。在伯克希爾的資歷加到個人履歷上,可以讓此投資經理人,在市場上更加奇貨可居。因此,我們要能確定最后所選擇的人,即使在別的地方收入更優渥,也能堅持留在伯克希爾。

 

   我們所需要的人才,必定是存在的,只是可能比較難以辨認而已。1979年,伯瑞(Jack Byrne)和我,認定那個人就是辛普森。于是我們和他達成協議,若能維持過人的績效,收入就必然可觀,辛普森因此在財富上,得到豐碩的成果。然而,辛普森大可以在幾年前,因為更優厚的合約條件而離職,去管理更大筆的資金。如果只考慮錢的話,他早就離開伯克希爾了,但辛普森從未有此念頭。我們就是需要找到一位或兩位更年輕的人,前提就是要具備辛普森的特質。

 

     好消息是:76歲的我,感覺自己狀況極佳。而且根據所有衡量指標,我的健康程度都在優良的水平。對于一個常喝櫻桃可樂、及吃漢堡的家伙來說,實在是再神奇不過的事。

 

伯克希爾董事會的部份變動

 

    自今年春季開始,伯克希爾董事會的組成,將在兩個方面產生變動,首先是與卻斯(Chace)家族有關。卻斯家族和伯克希爾、及其前身,有超過一個世紀的淵源。1929年時,在將四家新英格蘭地區的紡織廠,整并成伯克希爾精品針織聯合公司(Berkshier Fine Spinning Associates)的行動中,第一代的梅肯·卻斯(Malcom G. Chace)扮演了吃重的角色。該公司在1955年時,與海瑟威紡織公司(Hathaway Manufacturing)合并成伯克希爾·海瑟威,而梅肯·卻斯二世(Malcom G. Chace Jr.)隨即成為董事長。

 

1965年初,在梅肯·卻斯二世的安排下,巴菲特有限合伙事業(Buffett Partnership Ltd.)買進了伯克希爾的關鍵性股權,對我們取得經營權表示歡迎。梅肯·卻斯二世并繼續擔任伯克希爾的名譽董事長,于1969年才卸任。他是一位德高望重、也樂于助人的好伙伴。

   同樣的形容詞,也適用于他的孫子-棋姆(Malcom “Kim” Chace)身上,他在1992年由父親的手中接下董事一職。棋姆于1996年自行創業,目前正積極、而且成功地經營一家小區銀行,因此在去年建議,可以尋找一位年青人來取代他的位子。由于我們找到了適合人選,因此棋姆將在今年的股東會時卸任。我希望對卻斯家族、以及棋姆多年來對伯克希爾的貢獻,表達我最由衷的感謝。

 

   在挑選新董事上,我們是沿用多年來的標準:能夠符合主動積極、事業心態、興致昂然、及真正獨立等特質者。我所謂“真正”的獨立,是指完全不依靠董事的酬勞、來維持其生活水平者,這與目前很多主管機關、及觀察家,在獨立董事的認定上,有相當的出入。這類以不同形式來支付的款項,通常每年在15~25萬美元的范圍,這樣的酬勞,與所謂“獨立”董事的其它收入,已經差不多、甚至超過不少。而且(似乎也見怪不怪),董事酬勞在近年來更持續暴漲,這歸功于美國企業界最樂于聘請的薪酬顧問公司-高一點、再高一點、對了(Ratchet, Ratchet and Bingo)。(這個公司名稱是虛構的,但它的作法卻一點不假。)

 

   芒格和我都相信,前面所提的四個標準,是擔任董事善盡職責-也就是依法要忠實地代表所有股東,缺一不可的。但是,這些標準通常都被大家所忽視。取而代之的,那些為董事會尋覓人選的顧問公司、及執行長們,通常的說法只是:“我們想要的是一名女性”、或“西班牙裔”、或“來自海外的人”等。這樣的任務,有時就讓人感覺像是把挪亞方舟塞滿而已。在征詢我某人是否適合成為董事的許多問題中,從來沒有任何人問過我:“請問他是否站在明智股東的立場來思考?”

 

   然而,我被詢問的一些問題,在其它同樣需要分析候選者資格的狀況,例如足球隊、或陪審團、作戰指揮中心的遴選等,聽來可能就顯得有些荒謬。在這些狀況中,評審者希望找到的人,是具備在專業分工方面,所需的特定才能及態度。對伯克希爾來說,我們主要的活動在于好好地經營事業,故事業上的判斷力,是我們所企求的。

 

   這正是我在雅虎(Yahoo!)財務長-蘇珊·戴克(Susan Decker)身上所看到的特質。她將在今年的股東會上,正式加入董事會。我們很幸運,她不但在我們的四個標準上,獲得非常高的分數;而且,44歲的她相當年輕,你可能注意到,這正是你們的董事長目前十分欠缺的。未來我們將繼續努力引進新血,但長久堅持的四個標準特質,我們是絕不會輕忽的。

 

其它二三事

 

    伯克希爾集團因2006年的盈余,支付給美國聯邦政府的所得稅,金額約44億美元。而美國政府上一年度的支出為2.6兆美元,即每天的花費約70億美元。換句話說,伯克希爾可以支應所有聯邦政府半天以上的所有開支,無論是社會福利、健保、及至于國防相關的成本。只要約有600個像伯克希爾這樣的納稅者,所有的美國人就無需繳交任何所得稅給政府。

 

     應該要加以說明的是,我們去年向美國政府申報的所有文件,頁數總共為9,386。而相關業務辦理、州政府、外國政府的稅務申報、美國證券監管單位限期完成的許多報表,以及所有與伯克希爾營運相關的各類事項,都是由世界總部的19位同仁所一手包辦。

 

   這些人員的辦公場所,占地9,708平方英呎,而查理·芒格所在的洛杉磯美西世界總部,則有655平方英呎。我們去年花在總部辦公的所有支出,包括員工福利、及兩個辦公場地費用,總數為$3,531,978美元,顯見我們在開銷方面的步步為營。

 

   企業界許多重要人物,對于美國政府的開銷頗有微詞,指責官僚體系在支出上,無法將納稅人的錢,視為自己的錢一樣有所節制。不過,有時這些企業高層在公司的財務上,也會因為錢并不由自己口袋拿出來,而展現出不同的行為模式。我在擔任所羅門投資銀行董事時,所發生的一個小故事,大家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在1980年代時,該公司請了一位名為吉米的理發師,每個星期前來為高層人士服務,隨行還有一位專門修指甲的人。后來,由于削減成本之故,想要接受服務的人,必須自行負擔費用。其中有某位主管(并不是執行長),本來是每周都向吉米報到,但在新規定實施后,立刻決定三個星期再來理一次發。

 

    查理.芒格和我常常可以引領風潮,掌握一些在商業前景上可能發光發熱的潮流。例如,雖然美國航空(以其“浬程數”)和美國運通(信用卡的紅利點數)被視為客戶“紅利回饋”的先驅,但我們卻很早就注意到,這門生意的強大吸引力。此一洞燭先機,鼓勵了我們于1970年時,收購一家集點券(trading stamp)公司-藍籌(Blue Chip Stamps)。當時,該公司的年營收為1.26億美元,其集點券在加州各地隨處可見。

 

   實際上,就在1970年,約當有600億美元的集點券,被收集者累積成冊,前往我們的特約商店兌換商品。我們的回饋商品型錄的頁數厚達116頁,滿滿都是令人迫不急待想兌換的項目。當我得知連一些特種行業、及葬儀業者,都會給顧客兌換券時,我以為我終于找到了穩賺不賠的生意。然而,事實上并不盡然。從我們踏入此一領域后,卻是一路走下坡。到了1980年,該公司營收滑落至1,940萬美元。接著到1990年,猶如陷入泥淖的營收,更只剩下150萬美元。由于我不是輕言退縮的人,在管理上我付出了更加倍地努力。

 

   但營收又再衰退了98%。到了去年,在伯克希爾集團980億美元的總體營收中,來自藍籌公司的貢獻,一共只有25,920美元(后面并沒省略任何0)。但我和查理還是懷抱著無比的希望,繼續堅持下去。

 

     如我去年的股東信中所提,在我擔任十九個公司(不含伯克希爾、或其關系企業)的董事職務上,幾乎所有的薪酬委員會,都視我如同傷寒瑪麗(Typhoid Mary)般、避之唯恐不及。只有一家公司的薪酬委員會,邀請我擔任委員,但在大多數關鍵性的決定上,我的意見卻還是立刻遭到否決。在制定公司執行長薪酬水平上,經驗不可謂不豐富的我,卻受到如此的排斥,實在令人匪夷所思。畢竟,伯克希爾的薪酬委員會,我是唯一的成員,為集團中近四十個重要的營運事業,決定了所有執行長的薪水和獎勵方案。

在此類工作方面,究竟占了我多少時間?幾乎是沒有。那在我們42年來的營運歷史中,有多少執行長想要跳槽?卻是一個也沒有。

 

   當我們采用獎勵制度時(而且會十分豐厚),總是要與該名執行長所負責的營運結果,有直接的關連。我們不希望讓他們產生投機的心理,以為可以得到與事業表現無關的報酬。如果一個執行長的打擊率只有三成,那他就應該獲得相同成績的收入,即使是他控制范圍以外的因素,導致伯克希爾集團的表現不盡人意。而對于打擊率只有一成五的執行長來說,就算其它事業的成功,讓伯克希爾大展鴻圖,他也不應該因此獲得任何好處。舉例來說:伯克希爾目前持有610億美元的股權,其任何一年的價值,很輕易地就可能上升、或下降10%。無論此一盈虧對股東的重要性如何,但對那些為我們經營事業的主管而言,究竟有什么樣的理由,他們的收入要和這60億美元的變動,有任何的關連?

 

   企業執行長在績效差強人意,但卻仍可領取天文數字薪酬的許多事例,已經廣為流傳。但大家比較少聽說到的真相是,美國的企業執行長普遍也過著十分優越的生活。應該強調的是,他們當中有許多真的是能力非凡,而且大多人一周工作時數也遠超過40個小時,只是大家看待他們的方式,就像是商業過程中的權利金(royalty)支出而已。

【而伯克希爾目前對待執行長的方式,必定還是會持續下去。雖然查理·芒格比較偏好的是勤儉克勞(sackcloth and ashes),但我寧愿被過度溺愛(spoiled rotten)。伯克希爾集團旗下有家公司,名為放縱大廚(The Pampered Chef),而我們良好的集團文化,則讓我成為了放縱的大家長(The Pampered Chief)。】

 

   一家企業提供給執行長的福利津貼,很快就會被其它公司所復制沿用。在董事會中,“別家小孩都這樣”的想法,可能因為過于幼稚,比較不會被視為合理的解釋。然而,當業界的顧問人員,在對薪酬委員會提出建議時,實際上卻是以此為主要的論點。當然,他們只是用更優雅一些的方式,來加以修辭而已。

 

   透過信息的揭露,或是聘請“獨立董事”來擔任薪酬委員,對這類在薪酬發放上不合理、且過于慷慨的普遍作法,并無法產生任何實際上的改變。說實在的,我之所以會被許多薪酬委員會拒于門外,最可能的理由,就是因為我被視為是過于獨立的董事。薪酬制度的改革只有在幾個最大的機構投資者(數目不必多)提出要求,就能使整個系統出現全新的氣象。目前這些顧問在面對客戶,巧妙運用“同業”水平、來作為比較基準的手法,只會讓目前在薪酬發放已過份慷慨的現象,在企業界更為盛行下去。

 

    去年,我已將大部份持有的伯克希爾股權,移轉給五個慈善基金會。此一安排,是我生前規劃的一部份,最終我會將名下所有持股,全數投入于公益。有關我所做的承諾、及所持的理由,都刊登在我們的網站:http://www.bershirehathaway.com。大家應該注意的是,此一決定及實行時機,都并非出于稅負的考慮。2006年我必須繳交給聯邦、或州政府的所得稅,與我去年夏天的首次捐獻前,維持完全相同的水平,對2007的所得稅來說,也沒有任何不同。

 

   根據我遺囑中的主張,我在過世時仍持有的伯克希爾股份,將以為期十年的時間加以變賣,以投入公益使用。由于處理上并不算復雜,因此最多再花三年,就能完成所有程序。將這十三年的時間,加上我預期自己還能再活約十二年(當然,我的目標不只如此),就意味著我所有伯克希爾持股的賣出所得,將在未來廿五年間,完全移作社會公益用途。

 

   決定此一時程,是由于我希望這些錢,交給我所知悉有能力、活力、及動機的人,能夠在限期內加以運用。由于這些管理上的特質,常隨著機構(尤其在缺乏市場的競爭下)的老化而衰減。目前,這五個基金會都是由不可多得的人才來主事,因此在我離開人世時,何不讓他們以明快的方式,善加運用我所遺留的財產?

 

   對偏重在基金會永續經營方面的人來說,強調未來一定會有更重大的社會問題,需要慈善組織的密切關注。我同意此一看法,但我認為將來一定會出現更多的超級富豪及家族,其財富規模將超過美國現有的水平,能夠在慈善組織的號召下,提供所需捐助的基金。屆時,這些資助者,就可根據當時的實際需要,提供機構在運作上所需的動能,將焦點放在那時才發生的重大社會問題,以尋求最佳解決之道。如此一來,這些機構的理念及有效性,就可在市場上接受驗證。有些基金會理應獲得源源不絕的挹注,但許多社會目標已然完成者,剩余的基金該如何處置,反而形成更大的問題。即使活著的人在決策上不盡理想,但在資金的分配上,也還是應該比幾十年前死者的好意安排,更符合實際的需要。當然,遺囑隨時都能夠改寫,但若要我的想法出現重大的改變,恐怕是不大可能的。

   部份伯克希爾的股東,對這些獲得捐助的基金會,可能在變賣持股時,對我們股價所造成的沖擊,表達了他們的關切。這其實不足為懼,因為許多股票的年成交量,往往超過其在外流通股數的100%,但其股價仍可維持在內在價值附近。而伯克希爾的年成交量,只有在外流通股數的15%,仍可維持在合理的股價水平。獲得我手中持股的基金會在賣出時,最多只會增加年成交量的百分之三,伯克希爾的股票周轉率,仍然是處在市場的最低水平。

 

   整體而言,伯克希爾集團的事業表現,才是決定其股價的根本原因。在極大多數的狀況下,其價位都將在合理的區間之內變動。對于定期將賣出伯克希爾持股的那些基金會而言,價格的合宜是重要的,但對伯克希爾的新進股東來說,不讓他們付出過高的成本,也是同樣重要的事(請參閱年報77頁經濟原則的第14點)。無論是經營方針,以及股東的溝通交流方面,伯克希爾的主管們都竭盡所能,確保股價與內在價值間,既不會出現大幅折價,也沒有大量溢價的空間。

 

   針對基金會的持股,絕不會影響伯克希爾董事會,在股利、股票回購、及發行新股方面的決策。我們將遵循與過去完全一致、持續提供著啟示的規則:長期而言,什么行動極可能帶給股東最佳的成果?

 

    在去年的股東信中,我描述過象征性的既得利益家族-也就是持有所有美國企業股權的所有民眾,企圖以違反生產原則的方式,支付給“幫手們”愈來愈高的傭金及費用,來增加投資報酬率。悲哀的是,這“一家人”在2006年,仍然持續往自我毀滅的路前進。

   這一家人執迷不悟地做傻事,部份是對于可獲得的回報,懷抱了不符實際的預期。有時候,這類錯覺完全是自導自演出來的。舉例來說,透過一些似乎遙不可及的投資假設,私人企業的退休金計劃,可以暫時將獲利數字美化;而政府的退休金制度,也能將原本應增加的稅負,予以延后。精算師與審計人員,也在這些手法上同流合污,因為真正的結果,要幾十年后才看得到。(屆時,這些誤導全世界的企業執行長、及政府首長,早就消失無蹤了。)

 

   同時,華爾街也持續以績效來吸引這一家人,為他們緣木求魚的愿望來加油添醋。這個不幸的既得利益家族,以為只要支付了持續升高的費用,家族中所有成員,就能獲取優于平均投資績效的想法,深信不疑,。這就像大人版的渥布岡湖(Lake Wobegon)故事一樣。(譯按:此為根據一本1985年小說 “Lake Wobegon Days” 所流傳的故事。小說里,住在這個地方的每一個孩子,都有優于平均的表現。)

 

   在2006年,前述的承諾、及費用都創下了新高。機構投資人的錢,如洪水般涌入這些以2又20的方式收費的一群人。對這種收費方式一無所知的人,容我作一番解釋:這是種一面倒的系統,因為即使毫無績效表現(甚至是大幅虧損),每年仍需繳交本金的2%給基金業者;此外,只要是基金公司的績效為正數,就必須付給它們獲利的20%,即使這樣的成績完全只是看大盤的臉色。舉例來說,某年績效為10%的基金,就可收到3.6%(2%管理費,以及10% 扣掉 2%后的20%)的費用,而投資人將只剩下6.4%。對于一支30億美元的基金來說,此一6.4%的凈“績效”,將為業者帶來1.08億美元的收入。對業者來說,這根本就像金礦一樣,因為一般的指數基金,就算年報酬率高達15%,投資人也只付出象征性的費用而已。

 

   這種無論賺賠、堅持都要收費的古怪方式,注定了既得利益家族逐步走向貧窮的命運,若他們從未聽說過這些“超級幫手(hyper-helpers)”,就不會如此凄慘了。但即使如此,此一2又20的模式還是繼續蔓延。這種現象讓我們想到一個英文古諺:“當有經驗的人,向有錢的人提議一項交易,最后的結果多半是,有錢的人將學到經驗,而他的錢則進了有經驗的人口袋(When someone with experience proposes a deal to someone with money, too often the fellow with money ends up with the experience, and the fellow with experience ends up with the money.)。”

 

 

 

     讓我介紹一位華爾街的好人好事代表-許洛斯(Walter Schloss),這個去年剛過90大壽、也是我的老友,以他的故事來作為此一段落的結語。自1956至2002年,許洛斯掌管著一個十分成功的投資合伙事業,關鍵在于投資者一定要賺錢,否則他不收一毛錢。必須強調的是,我對他的尊崇,并不是事后諸葛。因為早在五十年前,有個位在圣路易(St. Louis)的家族,問我是否可介紹一些既誠實、又能干的投資經理人時,許洛斯就是我唯一的推薦者。

 

   許洛斯并沒有上過大學的商學院,或是相關的專科學校。在1956年時,他的辦公室只有一個檔案柜,但2002年時,已增加為四個。許洛斯在工作上,從來沒有請過秘書、職員。

廣告

熱門搜索

相關文章

廣告
|巴菲特致股東信 頻道

2006年巴菲特致股東的信:保險業靚麗表現為幸運使然(下)(連載

admin

|
2006年巴菲特致股東的信:保險業靚麗表現為幸運使然(下)(連載)

巴菲特致股東的信》歷來是眾多巴菲特追隨者的經典學習范本,其中體現的大師投資理念值得投資者反復研讀。本博客從4月11日起連載《巴菲特致股東的信》,每日兩篇,期待能對投資者有所幫助。


巴菲特致股東的信 2006

 

以下是這個事業群中幾家表現顯著的公司:

 

包柏蕭(Bob Shaw)是非凡的創業家。身為蕭氏地毯公司創辦人的他,把公司擴展為全國最大的地毯制造商。去年,包柏蕭在他75歲時,決定退休。接任者是31歲的蕭氏地毯老手-貝爾(Vance Bell),且深受包柏蕭的推薦。就像以往一樣,包柏蕭做了正確決定。雖然房市走疲,使得地毯事業的發展也跟著遲緩,然而蕭氏地毯公司依舊是伯克希爾的主力事業,貢獻了可觀的盈余。

 

邁鐵(MiTek)是屋頂椼架連接工具的制造商,伯克希爾在2001年收購邁鐵,目前該公司也拓展成迷你集團。不過事實上,以目前的發展速度來看,很快地,以“迷你”一詞來形容邁鐵,將變得不恰當。當初收購邁鐵的金額為4.2億,我們以9%的利率,融資了邁鐵2億美金,并且買下價值1.98億美金的股票(以每股1萬美元的價格購入)。另外,55名員工以2200萬的美金購入2200股。每名員工和我們付出的價格一樣,并且大部份的人是用借錢的方式完成。

 

這些員工都十分慶幸自己做了這個決定。五年后邁鐵的銷售額成長3倍,并且每股價值也成為71,699美元。盡管它收購了14家公司,斥資2.91億,邁鐵目前還可以還清所有積欠伯克希爾的債務,并且還擁有3500萬現金。我們在7月時歡慶收購5周年紀念,我告訴經營團隊如果邁鐵的股價超越了伯克希爾的A型股,那對伯克希爾來說,還真的難為情。各位,如果此事成真,千萬別感到驚訝(雖然芒格跟我試著把伯克希爾的股票推向目標)。

 

不過并不是所有伯克希爾事業的獲利都提升了。當產業的基本面崩壞時,有才能的管理階層,僅能試著減緩其衰退速率。最后,逐漸崩壞的基本面會戰勝管理人的智能。(就像一個有智慧的朋友曾經告訴我:“要當一個好的事業家,那就要確定從事的是好事業”)。報業的基本面絕對是每況愈下,如此的情勢使得伯克希爾水牛城日報(Buffalo News)的獲利下降,而且還會持續下去。

 

我跟芒格還年輕時,在美國經營報業可以很輕易獲得可觀的獲利。就像某位不太聰明的發行人名言:“我的財富,來自于美國社會的兩大支柱:獨占、及重用親信。”。在某家報社壟斷的城市中,報紙即使內容差強人意,甚至是管理上的無能,都還是能創造獲利。

 

 產業的遲緩可能僅有一個理由可以解釋。在20世紀大部份的時間中,報紙是美國大眾主要的信息來源。不管主題為體育、財經,或政治,報紙都有至高的地位。另外很重要的是,報紙廣告提供最簡單的征才機會,以及了解鎮上超市商品價格的管道。

 

絕大部分的家庭感知到報紙對日常生活的重要。但是可理解的,大多數的人每天并不需要第二份報紙。廣告客戶喜歡找發行量最多的報社,并且也希望找到讀者會喜歡廣告、及新版面的報紙。如此的循環,導出一項報業的叢林生存法則:“搶得先機者,才能生存。”

 

如此一來,當兩家或更多報紙共存于主要大城時(一個世紀以前,這個現象相當普遍),通常搶在前頭的報社將會成為最后的贏家。而當競爭期結束時,報社在廣告及報紙的定價上能有更大的自由。一般而言,廣告客戶及讀者的成長率每年增加,而獲利也源源不絕。對報社業者來說,這曾是獲利的天堂(economic heaven)。(有趣的是,雖然報紙定期或通常提出一些讓人不以為然的獲利報告,比如汽車產業或是鋼鐵業。但卻從未教育大眾,報社自己點石成金的狀況。唉….)

 

但我早在1991年的股東信,就認為這種不受經濟景氣影響的狀況,正在改變。我寫道:“媒體事業….最后將發現其營運結果,將比我、整個產業、或是債權人(lender)幾年前所預期的好景,遜色不少。”有些報社對我這番評論、或后來陸續出現的警告感到不悅。而且,愿意接手報業資產的人仍絡繹不絕,以為其仍是不會壞的吃角子老虎機器。事實上,許多在報業定期記錄、及分析重要國際事件的聰明經理人,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不是視而不見,就是裝作無所謂。

 

然而,現今所有的報社老板都了解到他們漸漸地在這場“眼球爭霸戰”中敗陣下來。簡單來說,如果傳輸纜線、衛星,以及因特網比報紙早誕生,那么也許根本就不會有報紙了。

 

利普西(Stan Lipsey)把水牛城日報經營得相當有聲有色,并且我也對蘇立凡(Margeret Sullivan)編輯,感到無比驕傲。水牛城日報在報紙市場的滲透率,比起全國其它報紙都來得高。在財務營運方面,即使水牛城的人口及商業趨勢并不是很好,水牛城日報也仍舊比其它大都會的報紙來得優異。不過,營運還是面臨無情的壓力,最后獲利率持續探底。

 

當然,我們在水牛城擁有領導地位的網絡新聞事業,并且這將會持續吸引更多瀏覽者及廣告客戶。但是,報紙網站的經濟潛力,充其量僅是過去報紙壟斷榮景的一小部份。因為網站提供了許多免費的信息及娛樂選擇,并且只要用鼠標一點,就把瀏覽者送走了。

但對當地居民來說,發行當地專屬的報紙,就像是當地擁有運動球隊一樣,可以馬上吸引目光。一般來說,也就是擁有力量及影響力,可以減少許多的銅臭味。更甚之,對市政有熱情的人或是富人,可以感受到當地的報紙服務鄉里。這就是為什么基威特(Peter Keiwit),經營奧馬哈報紙超過40年的原因。

 

我們常常看到非經濟考慮的個人報社買主崛起,就好像許多收購運動特許權的買主一樣。但是向往進入新聞界的大亨們可要當心,因為沒有原則顯示報社的盈余不能低于支出,也沒原則顯示虧損不會愈演愈烈。經營報社的固定成本很高,并且當發行量減少時,那還真是壞消息呢。在報紙重要性降低的同時,心理上對擁有報社的價值也會減損;反之,擁有運動特許權的價值卻還保有一樣的地位。

 

就像先前說的,除非面臨不能改善之現金流出困難,否則我們還是會堅持經營新聞媒體事業。芒格和我熱愛報紙,我們一天都要讀5份,再加上我們相信:自由、精力旺盛的新聞媒體,是維持民主的關鍵要素。希望紙本印刷及網絡的結合,可以規避報紙的末日。伯克希爾也會與水牛城一起努力,發展成一套持續經營的商業模型。相信最后的成功將會是我們的,只是報業獲利可觀的歲月已經逝去。

 

出售及管理分時持有飛機群之網絡噴射公司(NetJets)有明顯的成長。該公司的成長從來不是問題,其營收自1998年自伯克希爾收購以來,已經成長596%,但在獲利方面卻十分不穩定。

 

我們于1996年進軍歐洲,成本支出可說相當可觀。在歐洲營運5年后,總共獲得80個客戶,但在2006年年中,累積的稅前損失仍達到2.12億美金。不過目前歐洲方面的需求暴增,2005-06年網絡噴射公司就增加了589名客戶。在布斯(Mark Booth)精明的領導之下,網絡噴射公司在歐洲終于轉虧為盈,我們期待如此的經營態勢可以延續。

 

2006年美國方面也經營得不錯,使得全球的稅前盈余達到1.43億。即使在06年的第一季出現0.19億的損失,但以整年度來看,還是締造佳績。如此由虧轉盈的營運成績,當然和布斯一起努力的圣圖利(Rich Santulli)也有功勞。就像是其它伯克希爾的經理人,圣圖利并不為了錢而工作,但實在令人看不出來。他確實精力旺盛,負責管理營運、交易成交,并來回穿梭世界各地,以持續拓展本來就相當龐大的市場,讓網絡噴射公司可以超越對手。今日,網絡噴射的機群價值,已經遠遠超越前三大3家競爭對手的總和。

網絡噴射公司之所以能鶴立雞群,是因為它提供了極致的安全及服務。在伯克希爾,及許多我們的子公司里,網絡噴射公司的飛機是不可或缺的商業工具。而我、我的家人,以及伯克希爾董事會成員,也有和網絡噴射公司簽下私人用途的合約(我必須要說,我們并未享有折扣)。一旦你接受過網絡噴射的服務,再回去坐一般的商用客機,好像又回到過去一樣,凡事只有自求多福。

 

 

政府管制的公用事業

 

 

在伯克希爾擁有86.6%股權的美中能源控股公司(MidAmerican Energy Holdings)旗下,包含許多不同種類的公用事業的營運。其中最大的分別為:(1) 約克夏電力公司(Yorkshire Electricity)與北方電力公司(Northern Electronic),經營涵蓋的370萬電力用戶,讓其成為英國第三大的電力供應者;(2) 中美能源(MidAmerican Energy),主要供給愛荷華州706,000電力用戶;(3) 太平洋能源(Pacific Power)與石山能源公司(Rocky Mountain Power),主要供應范圍涵蓋美西六州170萬電力用戶;(4) 柯恩河(Kern River)與北部天然氣(Northern Natural pipelines),供應全美8%的天然氣銷耗。

 

我們在中美能源控股的經營伙伴是史考特(Walter Scott)與其它兩位非常杰出的經理人,蘇格爾(Dave Sokol)與埃布爾(Greg Abel)。在合伙的雙方,握有多少股權并不重要;只有在理智地思考后,取得意見的一致后,我們才會做出重要的決定。在與他們幾位共事六年后我超越原先的認知:他們真是伯克希爾萬中選一的好合伙人。

 

與亮眼成績稍微不搭調的,就屬中美能源旗下的美國家庭服務公司(HomeServices of America),也是美國第二大的不動產中介業者。這家公司經營20多個地區性品牌、擁有20,300位動產經紀業務人員。但盡管其去年進行兩個收購案,房屋總成交金額卻下降了9%,達到580億美元,獲利也縮水50%。

 

近年來放款質量的低落,是造成住宅不動產交易減緩的因素之一。而“可任意選擇”的合約、以及“可笑”的利率,使得借款人可以在貸款的頭幾年,以遠低于正常利率的利息償還。在幾乎沒有要求的狀況下,自然沒有什么貸款人會違約,如一些尖酸刻薄的說法:“不斷循環的貸款,因為收不到錢,所以沒有損失可言。”但是未交的利息,卻會滾入本金,使先前付出不正常利息的房貸戶,在后來每月超高的利息負擔中,不支倒地。如同史卡雷特.歐赫拉(Scarlett O’Hara)的“明天的事明天再擔心”現象,對許多屋主來說,所謂的“明天”已經到來了。所以,此一后續效應,勢必在美國家庭服務公司的幾個市場中浮現。

 

話雖如此,但我們還是會繼續尋覓其它的不動產中介事業當收購標的,因為相信十年后,美國家庭服務公司必然將遠超過目前的規模。

 

 

以下是中美在營運上的關鍵數字:

 

 

*包括了伯克希爾所得的利息 (所有相關所得稅后的凈額), 分別是2006年的$87,和2005年的$102.

 

財務及金融商品

 

 

   各位一定很高興聽到這個消息(當然我本人更高興):這將是我最后一次,在股東信中提及通用再保險公司,在衍生性金融商品業務的虧損。伯克希爾從2002年初開始,將23,218個在外流通合約,逐漸予以處置到去年只剩197個,而此部分事業的稅前虧損達4.09億美元(但2006年只產生500萬虧損數字)。芒格表示,如果我們在2001年的資產負債表中要對這4.09億下批注,那可能會是“直到最后,才知沒有(Good Until Reached For) ”。總而言之,這句改編過的莎翁臺詞,會是此衍生性金融商品業務的最佳墓志銘:“只要能結束都好(All’s well that ends)。”

 

   同時,我們也結束對價值資本公司(Value Capital)的投資。因此在此部份的報表中,這兩個事業的盈余或損失,都不會再出現在未來的報表中。

 

   克雷車屋在組合屋制造市場的表現頗反常,在去年創下自1962年來最低的銷售量。的確,此產業去年的銷售數字只達到1999年三分之一的水平,而撇開克雷車屋的表現不談,我對這個產業在2006年是否有賺到任何錢感到懷疑。

 

   克雷車屋創造5.13億稅前盈余,并且支付伯克希爾另外0.86億,作為伯克希爾融資克雷車屋100億美元的分期償還款項。伯克希爾健全的財務體質,雖然幫了克雷車屋幫助不少,但企業成功幕后的真正推手要歸功于凱文克雷頓(Kevin Clayton)。凱文對此事業不但了解透徹,并且也身兼理性的決策者、與合作愉快的工作伙伴。透過收購所帶來的成長,跟一開始被買下時的6,661人相較,克雷車屋現今的員工規模已成長至14,787人。

 

   而在租賃方面包含兩大事業,寇特家具(CORT)是由保羅阿諾(Paul Arnold)擔任負責人;而XTRA卡車貨柜是由比爾佛蘭茲(Bill Franz ) 擔任負責人。寇特的營收在去年有顯著的成長,而XTRA則維持2005年的高營收水平。我們會繼續讓阿諾跟佛蘭茲尋找收購企業的機會,并隨時準備新租賃事業的收購。

 

以下為本事業群盈余狀況:

 

 

投資方面

   下表為伯克希爾集團在普通股方面的投資。我們將2006年底市場價值超過7億美金者列入,但有兩家例外。因為這兩家市值合計超過19億美金的公司,我們仍在持續買進。當然,我也可以告訴各位是哪兩家,但隨后我可能就有必要殺人滅口了。

 

 

 

 

認定的“成本”,有一些不同,因為按照規定,賬面價值有時需要加以調高、或予以沖銷。

我們對幾乎所有的投資標的,于2006年營運的績效表現感到欣慰。如去年所提的,我們預期其整體而言,每年可在盈余上創造6~8%的成長,而此一比率,大約每十年左右,就能讓企業的盈余再增長一倍。2006年伯克希爾的四大持股-美國運通、可口可樂、寶堿、及富國銀行,每股盈余的成長分別是18%、9%、8%、及11%,感謝這些企業執行長,所創造的亮眼成績。

 

當我們開始建立外匯部位時,美國的利率尚高出其它國家,此一利差有利伯克希爾直接持有外匯。但2005年時,利差由正轉為負值,于是我們改以其它方式持有外匯部位,像是買進海外企業股權、或買進有大量海外盈余的美國企業。必須強調的是,匯率因素對于選股,并沒有太大的意義,而僅是眾多考慮之一而已。

 

    由于美國貿易逆差的問題惡化,美元持續走貶的機率居高不下。我熱切地相信公平的貿易往來,對美國及任何國家來說都是好事,而2006年,的確有1.44兆的金額是屬于這類。但在去年,美國同時也存在了0.76兆的假貿易(pseudo-trade),也就是只有進口,卻沒有相等的貨品或服務出口的狀況。【大家不妨沉思一下,評論家會如何描述,若我們全部只有0.76兆的進口(目前約占國內生產毛額的6%),然而卻沒有任何出口的情勢。】在大舉向外采購,卻缺乏相對應的銷售收入,美國勢必要變賣資產,或向世界其它國家融資。就像是一個相當富有、但奢靡無度的大家族一樣,在生產能力不足以支應消費時,我們被迫要舍棄一些目前擁有的東西。

 

    這美國來說,并沒有多大的問題。因為我們仍是非常富裕的國家,而過去的信用也不錯。因此,全世界還很樂意接受美國的債券、房地產、股票、以及企業。由于資產雄厚,我們仍有繼續揮霍的本錢。

 

   然而,這樣的變賣家產,后果是不堪設想的。我在去年所預測,大肆揮霍的后果,其中之一已經成真:美國的“投資收益(investment income)”賬戶(原本自1915年以來,每年皆為正值),在2006年轉為負數。目前外國人從美國投資方面所產生的利得,已經超過美國人在海外投資所賺取的金額。目前的狀況,如同美國人已經用盡了銀行賬戶內的錢,并且將目光轉向信用卡。然而,就像借高利貸一樣,在不斷地循環計息下,美國目前正面臨一個“反向復利(reverse compounding)”的處境。

 

 我想強調的是,即使知道此一做法極不明智,美國人仍可在未來十到二十年,過得比今天還要好,國民平均的財富也將升高。只是在此同時,美國公民為了支應龐大負債的成本,在每年的生產成果中,有絕大一部份,是要轉交給外國人的。每天辛勤的工作,有很多時間只是在為前一代的過度消費,而付出代價,實在是令人不滿。因此未來會有一天,美國的勞工及選民,終會對這種“貢獻(tribute)”感到厭煩,形成對政治的強烈反彈。市場將如何面對此一效應,我們根本無法評估,但若對于所謂“軟著陸(soft landing)”抱著期望,恐怕只是自我安慰的想法而已。

 

    我應該告訴過大家,伯克希爾所有由直接外匯部位上實現的盈余,都是來自于遠期合約(forward contract)。這是一種衍生性金融商品,而我們也會運用其它種類的衍生性合約,這可能讓大家感到奇怪。我們都清楚通用再保險公司的衍生合約賬戶,在進行壯士斷腕后,所得到的慘痛經驗;同時也聽我談論過,衍生性商品運用的驚人成長,將導致金融市場上的系統性問題。你們也許會納悶,為什么伯克希爾現在還要跟這個有害物質一起廝混呢?

 

   答案是,衍生性金融商品也像股票及債券一樣,常在價格與價值上出現離譜的偏差。因此,許多年來,伯克希爾在衍生性合約的簽訂,一向是具有選擇性的,在數量上不多,但有時金額卻很龐大。我現在親自管理62個流通在外的衍生性合約,確保交易對手沒有信用風險。截至目前,這些衍生性合約的效益還不錯,為伯克希爾賺取了數億美元的稅前盈余(遠遠超過前面有關遠期外匯報表上的獲利數字)。雖然時時都有虧損的可能,但是整體來說,還是很有可能繼續從價格與價值的偏差中,獲得可觀的利益。

 

    我過去已經表示,伯克希爾已有三位杰出的候選人,將接替我擔任執行長的職務。而且董事會也明確地知道,要是我今晚就過世,該會由誰來接任。三位中無論是誰,都比我年輕很多。伯克希爾的董事們也都相信,繼任者的任期要長,是很重要的一點。

   坦白來說,伯克希爾在投資方面人選的接班上,就不算是準備充份。不過,這有其歷史因素:過去有一段時間,我曾考慮由芒格來繼任,但最近我屬意辛普森(Lou Simpson)來填補空缺。辛普森是位長期投資的高手,在管理蓋可公司的股票投資組合期間,創造了相當出色的長期績效。但他僅比我小6歲,如果我的大限快到了,那么他可以風光表現的時間,可能也并不太長。所以長期而言,伯克希爾需要另外的解決之道。

 

   在我們十月的董事會上,我們已針對這一問題徹底討論。董事會形成的共識為一接班人計劃,而芒格及辛普森,將協助我共同執行。依照計劃,我打算雇用一位更年輕、且有潛力管理大型投資組合的人(性別不拘),視狀況的需要,繼任成為伯克希爾投資長的職務。但在評選的過程中,實際上會挑出幾位候選人。

 

挑出合適的人選,將是艱巨的使命。當然,從投資績效斐然的人才中,再找出聰明的人選并不困難。但是長期投資要想成功,即使有精明的頭腦、以及短期的優異績效,還是有很遙遠的距離。

 

   長期來說,市場將出現非比尋常、甚至詭異至極的舉動。只要犯了大錯,過去無論多長期不斷的成功紀錄,都會被一筆抹煞。所以,伯克希爾需要生來就能辨認、及規避重大風險的人,甚至是有生以來、從未見識過的風險。而現行許多金融機構所普遍采用的規范,運用在投資策略上,都有一些特定、及重大的危機潛伏其中。

 

   情緒的控制也十分重要。獨立思考、心智穩定、以及對人性及組織行為的敏銳洞察力,這些都是想在長期投資上成功的要件。我看過很多聰明絕頂的人,但都缺乏這些特質。

 

   最后,我們還有一個特別的問題需要考慮:我們能讓受聘者留任多久。在伯克希爾的資歷加到個人履歷上,可以讓此投資經理人,在市場上更加奇貨可居。因此,我們要能確定最后所選擇的人,即使在別的地方收入更優渥,也能堅持留在伯克希爾。

 

   我們所需要的人才,必定是存在的,只是可能比較難以辨認而已。1979年,伯瑞(Jack Byrne)和我,認定那個人就是辛普森。于是我們和他達成協議,若能維持過人的績效,收入就必然可觀,辛普森因此在財富上,得到豐碩的成果。然而,辛普森大可以在幾年前,因為更優厚的合約條件而離職,去管理更大筆的資金。如果只考慮錢的話,他早就離開伯克希爾了,但辛普森從未有此念頭。我們就是需要找到一位或兩位更年輕的人,前提就是要具備辛普森的特質。

 

     好消息是:76歲的我,感覺自己狀況極佳。而且根據所有衡量指標,我的健康程度都在優良的水平。對于一個常喝櫻桃可樂、及吃漢堡的家伙來說,實在是再神奇不過的事。

 

伯克希爾董事會的部份變動

 

    自今年春季開始,伯克希爾董事會的組成,將在兩個方面產生變動,首先是與卻斯(Chace)家族有關。卻斯家族和伯克希爾、及其前身,有超過一個世紀的淵源。1929年時,在將四家新英格蘭地區的紡織廠,整并成伯克希爾精品針織聯合公司(Berkshier Fine Spinning Associates)的行動中,第一代的梅肯·卻斯(Malcom G. Chace)扮演了吃重的角色。該公司在1955年時,與海瑟威紡織公司(Hathaway Manufacturing)合并成伯克希爾·海瑟威,而梅肯·卻斯二世(Malcom G. Chace Jr.)隨即成為董事長。

 

1965年初,在梅肯·卻斯二世的安排下,巴菲特有限合伙事業(Buffett Partnership Ltd.)買進了伯克希爾的關鍵性股權,對我們取得經營權表示歡迎。梅肯·卻斯二世并繼續擔任伯克希爾的名譽董事長,于1969年才卸任。他是一位德高望重、也樂于助人的好伙伴。

   同樣的形容詞,也適用于他的孫子-棋姆(Malcom “Kim” Chace)身上,他在1992年由父親的手中接下董事一職。棋姆于1996年自行創業,目前正積極、而且成功地經營一家小區銀行,因此在去年建議,可以尋找一位年青人來取代他的位子。由于我們找到了適合人選,因此棋姆將在今年的股東會時卸任。我希望對卻斯家族、以及棋姆多年來對伯克希爾的貢獻,表達我最由衷的感謝。

 

   在挑選新董事上,我們是沿用多年來的標準:能夠符合主動積極、事業心態、興致昂然、及真正獨立等特質者。我所謂“真正”的獨立,是指完全不依靠董事的酬勞、來維持其生活水平者,這與目前很多主管機關、及觀察家,在獨立董事的認定上,有相當的出入。這類以不同形式來支付的款項,通常每年在15~25萬美元的范圍,這樣的酬勞,與所謂“獨立”董事的其它收入,已經差不多、甚至超過不少。而且(似乎也見怪不怪),董事酬勞在近年來更持續暴漲,這歸功于美國企業界最樂于聘請的薪酬顧問公司-高一點、再高一點、對了(Ratchet, Ratchet and Bingo)。(這個公司名稱是虛構的,但它的作法卻一點不假。)

 

   芒格和我都相信,前面所提的四個標準,是擔任董事善盡職責-也就是依法要忠實地代表所有股東,缺一不可的。但是,這些標準通常都被大家所忽視。取而代之的,那些為董事會尋覓人選的顧問公司、及執行長們,通常的說法只是:“我們想要的是一名女性”、或“西班牙裔”、或“來自海外的人”等。這樣的任務,有時就讓人感覺像是把挪亞方舟塞滿而已。在征詢我某人是否適合成為董事的許多問題中,從來沒有任何人問過我:“請問他是否站在明智股東的立場來思考?”

 

   然而,我被詢問的一些問題,在其它同樣需要分析候選者資格的狀況,例如足球隊、或陪審團、作戰指揮中心的遴選等,聽來可能就顯得有些荒謬。在這些狀況中,評審者希望找到的人,是具備在專業分工方面,所需的特定才能及態度。對伯克希爾來說,我們主要的活動在于好好地經營事業,故事業上的判斷力,是我們所企求的。

 

   這正是我在雅虎(Yahoo!)財務長-蘇珊·戴克(Susan Decker)身上所看到的特質。她將在今年的股東會上,正式加入董事會。我們很幸運,她不但在我們的四個標準上,獲得非常高的分數;而且,44歲的她相當年輕,你可能注意到,這正是你們的董事長目前十分欠缺的。未來我們將繼續努力引進新血,但長久堅持的四個標準特質,我們是絕不會輕忽的。

 

其它二三事

 

    伯克希爾集團因2006年的盈余,支付給美國聯邦政府的所得稅,金額約44億美元。而美國政府上一年度的支出為2.6兆美元,即每天的花費約70億美元。換句話說,伯克希爾可以支應所有聯邦政府半天以上的所有開支,無論是社會福利、健保、及至于國防相關的成本。只要約有600個像伯克希爾這樣的納稅者,所有的美國人就無需繳交任何所得稅給政府。

 

     應該要加以說明的是,我們去年向美國政府申報的所有文件,頁數總共為9,386。而相關業務辦理、州政府、外國政府的稅務申報、美國證券監管單位限期完成的許多報表,以及所有與伯克希爾營運相關的各類事項,都是由世界總部的19位同仁所一手包辦。

 

   這些人員的辦公場所,占地9,708平方英呎,而查理·芒格所在的洛杉磯美西世界總部,則有655平方英呎。我們去年花在總部辦公的所有支出,包括員工福利、及兩個辦公場地費用,總數為$3,531,978美元,顯見我們在開銷方面的步步為營。

 

   企業界許多重要人物,對于美國政府的開銷頗有微詞,指責官僚體系在支出上,無法將納稅人的錢,視為自己的錢一樣有所節制。不過,有時這些企業高層在公司的財務上,也會因為錢并不由自己口袋拿出來,而展現出不同的行為模式。我在擔任所羅門投資銀行董事時,所發生的一個小故事,大家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在1980年代時,該公司請了一位名為吉米的理發師,每個星期前來為高層人士服務,隨行還有一位專門修指甲的人。后來,由于削減成本之故,想要接受服務的人,必須自行負擔費用。其中有某位主管(并不是執行長),本來是每周都向吉米報到,但在新規定實施后,立刻決定三個星期再來理一次發。

 

    查理.芒格和我常常可以引領風潮,掌握一些在商業前景上可能發光發熱的潮流。例如,雖然美國航空(以其“浬程數”)和美國運通(信用卡的紅利點數)被視為客戶“紅利回饋”的先驅,但我們卻很早就注意到,這門生意的強大吸引力。此一洞燭先機,鼓勵了我們于1970年時,收購一家集點券(trading stamp)公司-藍籌(Blue Chip Stamps)。當時,該公司的年營收為1.26億美元,其集點券在加州各地隨處可見。

 

   實際上,就在1970年,約當有600億美元的集點券,被收集者累積成冊,前往我們的特約商店兌換商品。我們的回饋商品型錄的頁數厚達116頁,滿滿都是令人迫不急待想兌換的項目。當我得知連一些特種行業、及葬儀業者,都會給顧客兌換券時,我以為我終于找到了穩賺不賠的生意。然而,事實上并不盡然。從我們踏入此一領域后,卻是一路走下坡。到了1980年,該公司營收滑落至1,940萬美元。接著到1990年,猶如陷入泥淖的營收,更只剩下150萬美元。由于我不是輕言退縮的人,在管理上我付出了更加倍地努力。

 

   但營收又再衰退了98%。到了去年,在伯克希爾集團980億美元的總體營收中,來自藍籌公司的貢獻,一共只有25,920美元(后面并沒省略任何0)。但我和查理還是懷抱著無比的希望,繼續堅持下去。

 

     如我去年的股東信中所提,在我擔任十九個公司(不含伯克希爾、或其關系企業)的董事職務上,幾乎所有的薪酬委員會,都視我如同傷寒瑪麗(Typhoid Mary)般、避之唯恐不及。只有一家公司的薪酬委員會,邀請我擔任委員,但在大多數關鍵性的決定上,我的意見卻還是立刻遭到否決。在制定公司執行長薪酬水平上,經驗不可謂不豐富的我,卻受到如此的排斥,實在令人匪夷所思。畢竟,伯克希爾的薪酬委員會,我是唯一的成員,為集團中近四十個重要的營運事業,決定了所有執行長的薪水和獎勵方案。

在此類工作方面,究竟占了我多少時間?幾乎是沒有。那在我們42年來的營運歷史中,有多少執行長想要跳槽?卻是一個也沒有。

 

   當我們采用獎勵制度時(而且會十分豐厚),總是要與該名執行長所負責的營運結果,有直接的關連。我們不希望讓他們產生投機的心理,以為可以得到與事業表現無關的報酬。如果一個執行長的打擊率只有三成,那他就應該獲得相同成績的收入,即使是他控制范圍以外的因素,導致伯克希爾集團的表現不盡人意。而對于打擊率只有一成五的執行長來說,就算其它事業的成功,讓伯克希爾大展鴻圖,他也不應該因此獲得任何好處。舉例來說:伯克希爾目前持有610億美元的股權,其任何一年的價值,很輕易地就可能上升、或下降10%。無論此一盈虧對股東的重要性如何,但對那些為我們經營事業的主管而言,究竟有什么樣的理由,他們的收入要和這60億美元的變動,有任何的關連?

 

   企業執行長在績效差強人意,但卻仍可領取天文數字薪酬的許多事例,已經廣為流傳。但大家比較少聽說到的真相是,美國的企業執行長普遍也過著十分優越的生活。應該強調的是,他們當中有許多真的是能力非凡,而且大多人一周工作時數也遠超過40個小時,只是大家看待他們的方式,就像是商業過程中的權利金(royalty)支出而已。

【而伯克希爾目前對待執行長的方式,必定還是會持續下去。雖然查理·芒格比較偏好的是勤儉克勞(sackcloth and ashes),但我寧愿被過度溺愛(spoiled rotten)。伯克希爾集團旗下有家公司,名為放縱大廚(The Pampered Chef),而我們良好的集團文化,則讓我成為了放縱的大家長(The Pampered Chief)。】

 

   一家企業提供給執行長的福利津貼,很快就會被其它公司所復制沿用。在董事會中,“別家小孩都這樣”的想法,可能因為過于幼稚,比較不會被視為合理的解釋。然而,當業界的顧問人員,在對薪酬委員會提出建議時,實際上卻是以此為主要的論點。當然,他們只是用更優雅一些的方式,來加以修辭而已。

 

   透過信息的揭露,或是聘請“獨立董事”來擔任薪酬委員,對這類在薪酬發放上不合理、且過于慷慨的普遍作法,并無法產生任何實際上的改變。說實在的,我之所以會被許多薪酬委員會拒于門外,最可能的理由,就是因為我被視為是過于獨立的董事。薪酬制度的改革只有在幾個最大的機構投資者(數目不必多)提出要求,就能使整個系統出現全新的氣象。目前這些顧問在面對客戶,巧妙運用“同業”水平、來作為比較基準的手法,只會讓目前在薪酬發放已過份慷慨的現象,在企業界更為盛行下去。

 

    去年,我已將大部份持有的伯克希爾股權,移轉給五個慈善基金會。此一安排,是我生前規劃的一部份,最終我會將名下所有持股,全數投入于公益。有關我所做的承諾、及所持的理由,都刊登在我們的網站:http://www.bershirehathaway.com。大家應該注意的是,此一決定及實行時機,都并非出于稅負的考慮。2006年我必須繳交給聯邦、或州政府的所得稅,與我去年夏天的首次捐獻前,維持完全相同的水平,對2007的所得稅來說,也沒有任何不同。

 

   根據我遺囑中的主張,我在過世時仍持有的伯克希爾股份,將以為期十年的時間加以變賣,以投入公益使用。由于處理上并不算復雜,因此最多再花三年,就能完成所有程序。將這十三年的時間,加上我預期自己還能再活約十二年(當然,我的目標不只如此),就意味著我所有伯克希爾持股的賣出所得,將在未來廿五年間,完全移作社會公益用途。

 

   決定此一時程,是由于我希望這些錢,交給我所知悉有能力、活力、及動機的人,能夠在限期內加以運用。由于這些管理上的特質,常隨著機構(尤其在缺乏市場的競爭下)的老化而衰減。目前,這五個基金會都是由不可多得的人才來主事,因此在我離開人世時,何不讓他們以明快的方式,善加運用我所遺留的財產?

 

   對偏重在基金會永續經營方面的人來說,強調未來一定會有更重大的社會問題,需要慈善組織的密切關注。我同意此一看法,但我認為將來一定會出現更多的超級富豪及家族,其財富規模將超過美國現有的水平,能夠在慈善組織的號召下,提供所需捐助的基金。屆時,這些資助者,就可根據當時的實際需要,提供機構在運作上所需的動能,將焦點放在那時才發生的重大社會問題,以尋求最佳解決之道。如此一來,這些機構的理念及有效性,就可在市場上接受驗證。有些基金會理應獲得源源不絕的挹注,但許多社會目標已然完成者,剩余的基金該如何處置,反而形成更大的問題。即使活著的人在決策上不盡理想,但在資金的分配上,也還是應該比幾十年前死者的好意安排,更符合實際的需要。當然,遺囑隨時都能夠改寫,但若要我的想法出現重大的改變,恐怕是不大可能的。

   部份伯克希爾的股東,對這些獲得捐助的基金會,可能在變賣持股時,對我們股價所造成的沖擊,表達了他們的關切。這其實不足為懼,因為許多股票的年成交量,往往超過其在外流通股數的100%,但其股價仍可維持在內在價值附近。而伯克希爾的年成交量,只有在外流通股數的15%,仍可維持在合理的股價水平。獲得我手中持股的基金會在賣出時,最多只會增加年成交量的百分之三,伯克希爾的股票周轉率,仍然是處在市場的最低水平。

 

   整體而言,伯克希爾集團的事業表現,才是決定其股價的根本原因。在極大多數的狀況下,其價位都將在合理的區間之內變動。對于定期將賣出伯克希爾持股的那些基金會而言,價格的合宜是重要的,但對伯克希爾的新進股東來說,不讓他們付出過高的成本,也是同樣重要的事(請參閱年報77頁經濟原則的第14點)。無論是經營方針,以及股東的溝通交流方面,伯克希爾的主管們都竭盡所能,確保股價與內在價值間,既不會出現大幅折價,也沒有大量溢價的空間。

 

   針對基金會的持股,絕不會影響伯克希爾董事會,在股利、股票回購、及發行新股方面的決策。我們將遵循與過去完全一致、持續提供著啟示的規則:長期而言,什么行動極可能帶給股東最佳的成果?

 

    在去年的股東信中,我描述過象征性的既得利益家族-也就是持有所有美國企業股權的所有民眾,企圖以違反生產原則的方式,支付給“幫手們”愈來愈高的傭金及費用,來增加投資報酬率。悲哀的是,這“一家人”在2006年,仍然持續往自我毀滅的路前進。

   這一家人執迷不悟地做傻事,部份是對于可獲得的回報,懷抱了不符實際的預期。有時候,這類錯覺完全是自導自演出來的。舉例來說,透過一些似乎遙不可及的投資假設,私人企業的退休金計劃,可以暫時將獲利數字美化;而政府的退休金制度,也能將原本應增加的稅負,予以延后。精算師與審計人員,也在這些手法上同流合污,因為真正的結果,要幾十年后才看得到。(屆時,這些誤導全世界的企業執行長、及政府首長,早就消失無蹤了。)

 

   同時,華爾街也持續以績效來吸引這一家人,為他們緣木求魚的愿望來加油添醋。這個不幸的既得利益家族,以為只要支付了持續升高的費用,家族中所有成員,就能獲取優于平均投資績效的想法,深信不疑,。這就像大人版的渥布岡湖(Lake Wobegon)故事一樣。(譯按:此為根據一本1985年小說 “Lake Wobegon Days” 所流傳的故事。小說里,住在這個地方的每一個孩子,都有優于平均的表現。)

 

   在2006年,前述的承諾、及費用都創下了新高。機構投資人的錢,如洪水般涌入這些以2又20的方式收費的一群人。對這種收費方式一無所知的人,容我作一番解釋:這是種一面倒的系統,因為即使毫無績效表現(甚至是大幅虧損),每年仍需繳交本金的2%給基金業者;此外,只要是基金公司的績效為正數,就必須付給它們獲利的20%,即使這樣的成績完全只是看大盤的臉色。舉例來說,某年績效為10%的基金,就可收到3.6%(2%管理費,以及10% 扣掉 2%后的20%)的費用,而投資人將只剩下6.4%。對于一支30億美元的基金來說,此一6.4%的凈“績效”,將為業者帶來1.08億美元的收入。對業者來說,這根本就像金礦一樣,因為一般的指數基金,就算年報酬率高達15%,投資人也只付出象征性的費用而已。

 

   這種無論賺賠、堅持都要收費的古怪方式,注定了既得利益家族逐步走向貧窮的命運,若他們從未聽說過這些“超級幫手(hyper-helpers)”,就不會如此凄慘了。但即使如此,此一2又20的模式還是繼續蔓延。這種現象讓我們想到一個英文古諺:“當有經驗的人,向有錢的人提議一項交易,最后的結果多半是,有錢的人將學到經驗,而他的錢則進了有經驗的人口袋(When someone with experience proposes a deal to someone with money, too often the fellow with money ends up with the experience, and the fellow with experience ends up with the money.)。”

 

 

 

     讓我介紹一位華爾街的好人好事代表-許洛斯(Walter Schloss),這個去年剛過90大壽、也是我的老友,以他的故事來作為此一段落的結語。自1956至2002年,許洛斯掌管著一個十分成功的投資合伙事業,關鍵在于投資者一定要賺錢,否則他不收一毛錢。必須強調的是,我對他的尊崇,并不是事后諸葛。因為早在五十年前,有個位在圣路易(St. Louis)的家族,問我是否可介紹一些既誠實、又能干的投資經理人時,許洛斯就是我唯一的推薦者。

 

   許洛斯并沒有上過大學的商學院,或是相關的專科學校。在1956年時,他的辦公室只有一個檔案柜,但2002年時,已增加為四個。許洛斯在工作上,從來沒有請過秘書、職員。


巴菲特致股東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乱子精品免费视观看片 | 特黄特a级特别特级特毛片 特黄特黄 | 亚洲欧美另类在线视频 | 免费在线精品视频 | 日本一级aaaa特黄毛片 | 欧美高清强视频 | 亚洲精品91香蕉综合区 | 91一区二区在线观看精品 | 波多野结衣被强在线视频 | 欧美日韩人成在线观看 | 日韩不卡一级毛片免费 | 精品动漫一区二区 | 国产不卡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五区 | 久久国产精品亚洲 | 日韩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 久久婷五月天 | 美女张开腿让男人桶的动态图 | 成网站在线观看人免费 | 国产成人精品曰本亚洲77美色 | 亚洲免费高清视频 | 免费毛片a| 高颜值美女啪啪 | 国内精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aaa在线观看| 美国一级毛片片aaa 美国一级毛片片aa成人 | 午夜视频网站 | 青青热久久国产久精品秒播 |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凹凸 | 久草最新网址 |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99果冻传媒 | 中国胖女人一级毛片aaaaa | 99久热在线精品视频播放6 | 玖玖色视频 | 欧美成人se01短视频在线看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综合 | aaa欧美|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观看不卡 | 三级中文字幕永久在线视频 | 国内美女福利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